Dcard是台湾一个社群网络服务网站。
作者任冬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如果说年诞生的批踢踢实业坊(PTT),让现在大约25到40多岁的台湾人能说着共通的网络语言,那么对于目前台湾的高中生、大学生等年轻世代来说,共同的网络社交媒体记忆,或许正逐渐从PTT转移到Dcard上。
年,台湾大学信息管理系学生林裕钦、简勤佑两人在大学的创意创业学程课程作品基础上,推出名为“Dcard”社交网站。一开始的概念很简单,它只是大学生的在线交友平台。此网站的用户在每个午夜12时,会收到一张系统配对的匿名邀请卡(也就是Dcard),若有兴趣与对方认识的话就可以提交交友邀请,收到交友邀请的人在当天午夜之前必须同意邀请,双方才能成为朋友,一旦错过之后,就会擦身而过永远错过彼此。Dcard的“D”代表的是“Destiny”,也就是宿命的意思,Dcard就是指每个午夜抽到、仅有一次机会的卡片。第二年,Dcard加进校园聊天室功能,后来推出论坛功能,让用户以匿名(或是只露出校名)的方式发文、留言讨论,接着一路演变到现在的综合性论坛。刚开始Dcard只开放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学生注册,并且会员须提供真实姓名、个人照片及学校信箱认证注册,后来陆续开放台湾其他大学注册。用户可以在Dcard的网站或通过App浏览、发文、回应他人文章,论坛也依照内容不同分为不同讨论版,每个学校也有自己的校版,只有该校学生可以在上面发文及留言。
随着平台的使用者越来越多,Dcard于是在年正式成立公司狄卡科技,不断推出新功能,让用户有更多元的体验。年底,用户在Dcard上累计抽出超过1.5亿张卡、每10秒就有一篇新文章诞生。年,Dcard向非大学生用户开放申请,并推出手机注册。截止年,Dcard在台湾拥有万名注册会员,每月不重复访客数万,月浏览量更高达16亿次。在岛内打稳基础后,Dcard也开始进军香港与日本等海外市场。年4月,Dcard在日本推出国际版“Dtto”,取名来自意大利文Detto与英文Ditto,代表找到有共鸣的人与事物。公司规模从当初不到十人,扩展到岛内外超过位员工,并在日本当地拥有团队。
根据年台“资策会”FIND中心(数位转型研究所)一份台湾民众社交网站行为调查,在12岁至24岁的使用者之中,有48%的人都造访过Dcard,仅次于社交媒体前辈Facebook、LINE、Youtube、Instagram和PTT。Dcard产品经理怀宇私下透露“成绩绝对比调查的数字好”。年是Dcard成长非常快的一年,增长幅度至少有5到10倍。Dcard开放更多学校信箱注册后,全台已有所大专院校加入。未来在论坛的经营方向上,团队看好的下一个趋势是影音,将思考如何在文字的基础上,增加平台的内容丰富度。
注册Dcard后,用户一点开手机app就会看到系统邀请,先挑选五大感兴趣的主题,接着通过人工智能运算,呈现个性化的推荐贴文。如果想要跳脱自己 年,Dcard不只讨论的广告牌增加,用户群体也从大学生开放到校友与社会人士,近年还推出“好物研究室”的电商服务,贩卖美食、彩妆、生活、服饰与3C产品等等。为了与用户有更多互动,Dcard也推出各式各样在线活动,例如:“半熟大人交朋友”,邀请30岁出头、对年轻世代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在Dcard上发文分享他们20多岁时深刻的回忆与选择,以及他们喜欢浏览的Dcard广告牌等等,吸引更多用户的 Dcard的创始人兼执行长林裕钦,在年登上福布斯杂志年度亚洲“30Under30”名人榜,当时年仅28岁的他,带领团队打造出台湾原生的社交平台,超高比例的年轻会员在平台上丰富的讨论,也让Dcard成为观察台湾18-35岁族群想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媒介之一。
来源:华夏经纬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