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是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确定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温州人素来以会做生意、广交朋友而著名,温商不仅享誉海内外,而且几乎遍及各个犄角旮旯,被戏称为“凡有生意处,定有温州人”,温州人的胸怀和眼界之大,也是出了名的。
但是,外地人来到温州之后,慢慢就会发现一个很奇异的现象,即很难真正融入进当地人之间!外地人与当地人之间,有一条无形而巨大的鸿沟,几乎是无法逾越的!
温州虽然是一个沿海开放城市,温州人也喜欢交朋友、善于做生意,但是温州人即使是跟温州当地人之间交朋友、做心腹、成知己,也是以小地方的方言作为标尺的。
而温州各个小地方之间的方言区别之大,几乎是外人很难想象的,因为温州方言之难懂,也是出了名的。
温州当地至今还有一个段子,说的就是温州方言之不容易被外人听懂,据说当年越战的时候,因为担心通话被偷听,所以专门找了很多温州地方人用小地方的方言来通话,而后来也果然没有被窃听、泄密过,可见温州方言之难懂!
温州当地人之间,也普遍以小地方方言来作为交友标尺,比如同一个县市区之内,各个乡镇、街道之间,可能方言都不太一样,甚至可能差距甚大,这一点几乎很难被外人相信,然而却是事实。
即以温州下辖县级市乐清为例子,乐清地形是一个东西向、紧邻东海的长条形,东向的大荆、雁荡方言以域内清江为界,与虹桥平原、中心城区、西向的柳市、白象等,都完全不一样,大荆、雁荡的人去城区、去柳市,基本上必须要用普通话交流,因为彼此方言差距太大了,很难听懂!
由此而导致一个县城之内,大家都以小地方的方言来作为交友的标尺和半径,因为彼此之间,有一条无形的歧视链。
方言不同,虽然不至于影响做生意,但是绝对影响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的程度——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完完全全是这样,只是大概率而已!
——说太绝对了,会被打脸的,恕罪恕罪!
所以在温州,别说外地人与当地人之间,会有一条几乎无法逾越的鸿沟了;即使是当地人之间,其实也是有一条几乎难以逾越的鸿沟的。
这条沟,不是方言,却因为方言而更加鲜明、更加显著、更加易于区分!
在温州各个企业里面,外地人可以做到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研发部门、品控部门等第一负责人,却很难真正成为人事部门、特别是财务部门的第一负责人,因为往往只有老板的嫡系直系亲属,才可能成为这些最重要部门的实控人。
因为温州是从家庭手工作坊起家的,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扶、提携、抱团,然后越做越大,直至有了今天这样的规模。
所以温州企业很难真正摆脱家族企业的阴影,外地人在温州企业里的发展空间有限、瓶颈却非常明显,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外地人就只好出来自己干,找老乡们一起干。
由此而出现了另一个非常显著的温州现象,即外地人作为企业法人的企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即以温州第一强镇、也是浙江省第一强镇的柳市镇为例子,外地人作为企业法人的企业已经占据了至少半壁江山,甚至更多!
不仅如此,像柳市镇最大的几个企业,如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人民集团、天正集团等,里面实际上除了老板和少数决策者是当地人之外,很多重要部门、重要岗位的负责人其实都是外地人。
外地人在温州久了之后,也看清楚了温州本地人那种根深蒂固的以方言为标尺的秘诀,像当年曾国藩的湘军那样“无湘不成军”“非湘籍将领不重用”等规则之后,也就慢慢等学会抱团发展了,由此也形成了温州当地独特的一个现象。
即白天上班当地人、外地人之间,可以随意称兄道弟、哥俩好;但是晚上的聚会则几乎泾渭分明,小团体、“盟兄弟”肯定是在一起吃吃喝喝的,而圈外人则都很难真正融入得进去。
久而久之,温州当地就形成了这种当地人、外地人之间,截然分明的一道鸿沟,不仅做兄弟、做心腹、做知己很难,婚嫁就更难了,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铁律!
聪明的朋友们,您知道温州的这种独特规则吗?您觉得究竟是什么阻隔了当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亲密无间?您觉得温州当地女不嫁外地郎是地域歧视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