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交友中心 >> 交友中心发展 >> 正文 >> 正文

仰望历史星空,开启千年尘封,和曹操打上一

来源:交友中心 时间:2022/11/3

曹操,可以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位世界名人了。他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和《短歌行》分别被收录于初中、高中课本,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终生不忘,相伴成长的文学经典名篇。那么,对于曹操,我们除了网友、水煮、八卦段子之外,可曾做过较为细致而全面的了解呢?

下面,就让我们仰望历史星空,开启千年尘封,和曹爷打上一个照面,来上一番神侃。

公元年春正月,曹爷击败了袁头儿(袁绍)主力,北方局势基本明朗。老曹率军进驻谯县休整,谋划着下一步用兵的方向。

谯县是曹爷的故乡,也是他与诸侯角逐的战场。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目之所及,十室九空。残垣北风瑟瑟,秃枝点点寒鸦。稀稀两两的乡亲,成千上万的将士,脸上都刻满了疲惫、麻木、悲怆、沧桑……

这就是久别重逢的故乡么?这就是一生为之浴血的天下么……老曹触景伤怀,热肠翻涌,倾情下令:

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这就是曹爷著名的《军谯令》,字字情真意切,句句悲凉慷慨,文章感人心肠。

这一年,曹爷47岁。他一生的经历,又是怎样的图景呢?

曹爷(—)名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人。他忧民恤下而又残暴嗜杀,自信坦诚而又多疑狡诈,思虑缜密而又冲动任情,厉行节俭而又纵情声色,视德为本而又权术利交……种种矛盾人格,都可以在他的家境里找到渊源。诸曹汇聚,为了避免混淆,对于曹爷,咱下面就称其大号,名曰“曹操”。

曹操的祖父,东汉沛国谯人曹腾是资深宦官,在宫内供职三十余年,未曾出过差池。这三十多年里,外戚、宦官、朝臣、党人为各自利益纷争不绝,政局云谲波诡,朝野血雨腥风。在如此险恶的政治生态里,曹腾能够始终在权力中枢立身不倒,足见他在揣摩上意、分析形势、左右逢源等方面有着极深的城府。

曹腾深谙权谋,善营人脉。他荐举的虞放、张奂、边韶、堂谿典等都位列公卿,他却从不自夸其能:这是他风雨数十年练就的官场低调自保之道。

在曹腾举荐的这些人中,虞放是党人首领杨震的门徒,他疾恶宦官,桓帝时亦参与了诛杀外戚梁冀之事;张奂是在经学上极富创新精神的学者,他把删节本《尚书章句》献予桓帝,被调入东观(皇家图书馆)工作;边韶是以文章知名的学者,桓帝时征拜太中大夫,参与了本朝官方史书《东观汉记》的著作;经学家堂谿典则在汉灵帝时跟蔡邕等正定六经文字,立石太学门外。曹腾荐举张奂、边韶、堂谿典诸公,以迎合掌权者们舆论导向、思想控制的利益需要,讨得主子欢心;而曹腾举荐虞放这样与宦官势不两立的党人,则是宦官狡兔三窟的狡诈伎俩。

外戚梁冀自恃拥立桓帝登基有功,在年纪轻轻的桓帝面前飞扬跋扈,桓帝被激怒了。于是,同样拥立桓帝即位的宦官曹腾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举荐包括党人在内的强援出马打击梁冀。他这样做,既迎合了桓帝除掉梁冀的渴求而使桓帝更加信任、倚重自己,又让外戚、党人鹬蚌相争,使宦官从中渔利,还使曹腾沽取了举荐清流的美誉,减少了士人对他身为宦官的诟病,更在不同集团之间都经营起了自己的人脉。一举多得,足见曹腾何等老谋深算!

其实,在此之前,曹腾和梁冀还是谋立桓帝时的战友。外戚梁冀,跋扈专权,他见质帝聪慧,不任其摆布,便下毒将质帝害死。为了继续专权,他主张立年幼无能的刘志为帝;李固等公卿为社稷着想,力主年长有德的刘蒜继统,双方相持不下。此前,曹腾等宦官曾求见过刘蒜,刘蒜表现出了极大的鄙视态度。

于是,在梁、李相争不下的关键时刻,曹腾等一干宦官,为了自己的生存,夜访梁府,亮明了拥立刘志的立场。梁冀得到宦官集团的强援,如愿立刘志为帝,即汉桓帝。曹腾藉此加官晋爵,而任由国家、黎民向更加黑暗、苦难的深渊滑去。在曹腾等人的眼里,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他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全是为了利己。曹操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则是这种价值取向在你死我活的乱世丛林生存法则下,更为典型的彰显。

曹操生父曹嵩出身卑微,早年生平不详。他“乞丐携养”,被曹腾这样老谋深算的老乡收为养子,从这里足可推知,曹嵩在为人处世、运筹权术等方面绝非等闲之辈。

《续汉书》评价曹嵩“质性敦慎,所在忠孝”,这充分说明,曹嵩身为草根出身的官员,对恭谨低调不当靶子、做好本分不留口实、取悦上司、搞好人脉以大捞油水的官场潜规则更能深谙力行,加之有曹腾及其裙带作靠山,终得以在“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买到太尉高位。他后来避乱还乡,竟然“辎重百余两(辆)”——“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的巨贪形象足见一斑。曹嵩搜刮巨资以留后路而招杀身丧家之祸,曹操专权建业以遗子孙而得毁誉参半千年,两重境界,怎能不教人喟然……

朝纲失纪,当权者私欲凌驾于国法,必然生出诸般为君子不齿的新“规则”。曹腾、曹嵩为了在圈子里生存,小心谨慎、挖空心思地遵守着这些“规则”,随波逐流,一路滑落下去。曹操早年生活在这样一个“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的高干富家,自然免不了纨绔子弟飞鹰走狗、游荡无度的嘴脸。不同在于,曹操受了祖父、父亲深沉城府的熏染,就算是玩,也玩得极富心机。

如《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曹操少年时曾跟袁绍一起“游侠”。一天,他们看见有小两口新婚,便潜入人家园中准备抢新娘子。等到夜里,曹操呼叫:“来人啊!有人要抢新娘子啦!”屋里的人蜂拥出去捉贼。曹操趁机抽刀进屋劫持新娘子,跟袁绍一起跑出园子。他们天黑迷了路,跌进枳棘丛里,袁绍被卡住了,动弹不得。眼看着主家的人越来越近了,曹操紧急关头又大叫:“快来呀!抢媳妇的就在这儿呢!”袁绍情急之下猛一使劲,跳出枳棘。这样,二人全身而退。

这件事反映的曹操的心机,不但是两次诈呼收到的调虎离山、虎口脱险的奇效,更体现在他结交的玩伴袁绍,是四世三公名士子弟。这说明,曹操十多岁,有了一定主观判断力的时候,就已洞见宦官、贵戚浊流败国蠹政越发大失人心,与之对立的名士党人在朝野上下号召力量日益彰显;走祖父、父亲的老路,必定沦为明日黄花。

于是,“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的曹操有意识地跳出祖父、父亲的圈子,极力交游名士,摆脱“赘阉遗丑”恶名;与朝堂重臣、社会名士的同龄子弟游侠放荡,就是他的一个办法。跟相同年龄层的玩伴游侠,不仅是曹操对人脉关系、发展空间的投资,而且是对见识、襟怀、智勇、侠肠的培养;他日后在处世、理政及文学创作等方面每每体现出不拘细谨、豪爽大气、侠骨热肠,追溯起来,都可以从他少年时的游侠作为中找到影响。这就是早年的曹操,一个怀抱大志的顽童、一个富有心机的纨绔、一个快意豪情的游侠。

和名士们打交道,就远没有跟少年玩伴交游那么容易了。由于出自“士子羞与为伍”的宦官家庭,加之飞鹰走狗、游荡无度的行径,曹操主动登门交游名士,多次碰壁不通。

如《世说新语》三《方正》注引《楚国先贤传》记述:曹操十九岁时多次登门求见名士宗承,但宗承家宾客如云,曹操这小青年根本插不上话,于是曹操趁宗承起身的一刹那,一下子冲上去抓住宗承的手,请求跟宗承交友,宗承拒不接受。又《后汉书》六八《许劭传》载:曹操还没什么名气的时候,经常带着厚重的礼物,客客气气地请求许劭给品评一番。许劭瞧不上曹操,根本就不搭理他。曹操于是改变策略,他瞅准机会威逼许劭非给个品评不可。许劭迫于无奈,评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听了,大悦而去。曹操汲汲求名而如此死缠烂打、软硬兼施,鲜明体现出他为达目的而矢志不渝、不择手段、时而愛走极端,这些贯穿一生的性格特点。

有真才实学者,方可做出实绩,建树丰功。曹操正是这样的人。他不仅有纨绔、奸猾、刁蛮的一面,更有勤学、博学、活学的一面。曹操的勤学、博学与活学,和他早年所处的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

曹操父亲在京城官居太尉,手下幕僚必然多有饱读诗书、文采出众的全国顶尖文士,加之京城乃天下最高学府云集之地:既有治经之太学,又有志史之东观,更有灵帝为对抗士人经学政教而创设的讲究辞赋、小说、书画等文学艺术之鸿都门学。这就使得曹操在飞鹰走狗、游侠放荡的同时,亦全面接触到了政府文书、正统学术和流行新艺。这对曹操眼界、思路的开阔,不拘一格自由风格的树立,求知欲望、学习素养的形成……都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为曹操日后形成雅俗兼备的文风、丰富多彩的情趣,以至为人、处世、交友、文娱、办公……方方面面都播撒下了饱满的种子。

就这样,曹操自幼博览通识,二十多岁便已通明古学;他后来步入仕途,军政繁杂,仍手不释卷;到位极人臣之时,为学更加勤笃。他因为这种终生学习的精神而被大教育家颜之推推崇为“少学而至老不倦”(《颜氏家训·勉学》)的一个典范。玩就玩个痛快,学就学得扎实;既调节了身心,又充实了头脑。这种会玩与会学的相辅相成,贯穿了曹操的一生。曹操的事业和人生,由此具有了其他诸侯无法比拟的一种大成功。

曹操人小志大,学问博勤;行事“机警,有权数”;加之“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使他卑微时亦得到了一些名士的赏识,桥玄赞他:“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可谓典型一例。

《续汉书》记:桥玄字公祖,严明有才略,长于人物。张璠《汉纪》载:玄历位中外,以刚断称,谦俭下士,不以王爵私亲……卒,家贫乏产业,柩无所殡,当世以此称为名臣。可见,桥玄有名儒的德行,亦有侠士的豪肠。他不拘门第、不泥小节、大处着眼、注重实才,看到了曹操非凡的匡世潜质,赏识地接纳了曹操,并指点他交游许劭,以早日出名进而在士人群体中建立人脉。曹操也在和桥玄这样名士的交往、学习中增荣益观,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提升着气质和度量,为他日后理政、纳士以至建功立业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文武双全,获得了桥玄、许劭的精妙品评,又有皇帝近臣的深厚家庭背景,二十岁便举孝廉为郎(汉朝的“郎”是皇帝侍从官,无固定职务,随时可能被选授重任),被派到贵胄聚集的洛阳县任北部尉。有祖父、父亲的人脉圈、权势场做仰仗,曹操一上任就有恃无恐地锐意实践起“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的理想,自树骨鲠形象:他“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后数月,灵帝愛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近习宠臣虽然对曹操恨之入骨,但曹操是依法办事,又有亲长的关系罩着,所以他们对曹操只得暂避其锋,使之外调顿丘令。虽然曹操一度由于妹夫犯案被连坐免官,但还是因为通明古学而被召用为议郎。这想来也应是曹操的亲长在背后疏通关系的结果。

政教日乱,豪猾益炽,曹操志在有为,匡时除弊的青春激情愈发高涨。时值宦官势强之际,曹操毅然直谏灵帝,为谋诛阉宦的党人首领窦武、陈蕃鸣冤,与宦官圈子划清界限,扩大美誉,赢取士心。

黄巾起义,曹操被拜骑都尉,讨伐颍川黄巾,获胜有功,被任命当济南相。济南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淫祀奢侈日甚,民众贫穷。血气方刚的曹操再次施展铁腕整治,奏免贪官,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然而,置身于“权臣专朝,贵戚横恣”,浊流滔天的斗争漩涡中心,曹操“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迕”,成为众矢之的,“为强豪所忿”,想必曹嵩也无法周旋了。曹操“恐致家祸”,最终托病辞官,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经此大浪冲劈,曹操对朝政的厚黑本质有了深透的理解,对人性、人心有了更深的品味,内心沉淀出的城府更加深沉。

乱世时时造雄才。不久,金城边章、韩遂带领十余万人造反,天下为之骚动。曹操于是被征为典军校尉,再度出山,掌握兵权。时值灵帝刚死,,外戚何进为与宦官争夺中央控制权而召命西凉董卓率兵来援。结果是何进、宦官两败俱亡,董卓进京摄政,成了最大赢家。董卓看重曹操的才干,表荐曹操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曹操审时度势,认定肆意暴虐,致使天下共愤的董卓必然不会长久,于是毅然辞官,回乡尽散家财首倡义兵讨伐董卓,由此开始逐鹿中原。

曹操从二十岁入仕开始,到此时为止的种种义举,使他充分树立起匡扶汉室的能臣形象。曹操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加之曹操重视后勤保障,兴立屯田,开源节流,实现政治、军事、民生等多方面的可持续运转;放眼长远,办学兴文,移易陋俗;唯才是举任用一线实干家的同时,更选用仁德贤达人士入职中央政府;始终高度注重对继承人德行、礼法、才干的全方位教育、培养和考察……在这些坚实的基础上,曹操一统北方,克成洪业,“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史传颇丰,兹不赘述。值得玩味的,是曹操在此过程中体现的人性。

曹操骨子里是快意情仇的性情中人,《世说新语》所载曹操席间开怀大笑以致将头巾浸入酒中,以及曹操自陈与士大夫桥玄“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的玩笑,都是曹操真情释放、率真待人的典型事例。快意情仇,以率真性情诚恳交人,往往能够形成一种感染内心的人格魅力,吸引热血志士与之结交,为之效力,以至折腰。典韦甘愿为曹操冲杀重围以至力战而死,郭嘉身负重病仍冒死随曹操北伐并在临终之前仍给曹操分析天下局势,谋划致胜良策:这些,都是鲜明的例子,诚所谓“体任自然”“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

然而,如果一任性情,亦会损害大业,危及自身。血气方刚的中年曹操,羽翼初丰,不禁翘起了尾巴,因此吃到了几乎致命的几记重拳。

曹操生父曹嵩携巨资回乡避乱,一家数十口在徐州惨遭劫杀。曹操一为报仇,一为扩地,一为立威,疯狂攻屠徐州。他率军“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此番极端行径,把他的残暴秉性暴露无遗。

军阀混战,鹿死谁手实未可知,曹操的很多部将与曹操的对手都有过或有着联系,这些部将时刻有因为站错队伍而被清洗的忧惧;曹操的残暴杀伐,加剧了他们的这种自危心理。于是,“心不自安”的张邈、陈宫乘曹操出征徐州、后方空虚之机,叛迎吕布,郡县纷纷响应,若非荀彧、程昱死守孤城,为曹操回援争取了宝贵时间的话,曹操的大本营就会全盘丢失,曹操将陷入被多路强手夹击的绝境。可见,曹操自幼在宦门熏染的残暴本性,以及奸诈、多疑、自私等人性弱点,使他的很多党羽并不真心归附于他;同时,身边的忠汉派也在时刻寻思着如何扳倒他……他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解决内部矛盾、稳固后方,这是他没能定鼎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曹操在张绣眼皮底下的任情妄作,更是使他险些丢了性命。曹操见吕布胸无大志,于是把徐州暂让给他,自己率大军征讨卧榻之侧的张绣。张绣不战而降。曹操兵不血刃即获全胜,一时忘乎所以,竟纳张绣叔父张济的妻子为妾,并拉拢张绣手下猛将胡车儿加入曹营,完全没把张绣放在眼里。张绣怀恨在心。曹操于是密谋杀掉张绣,但被张绣提前得知。张绣当即反叛,攻袭曹操。曹操“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张绣还保穰城,曹操连年攻打,久攻不下。在这件事的前前后后,曹操展现的完全是一副贪淫、骄蛮、奸诈、“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极端利己的嘴脸,在此,他纨绔子弟出身的劣根性暴露无遗。而张绣的悲剧人生,则由此拉开了序幕。

通过多年的较量,曹操深刻地认识了张绣的超凡战斗力和严重威胁性,所以在官渡之战关键时期,张绣审时度势主动率军前来归附时,曹操大喜过望,“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从破袁谭于南皮,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但袁氏灭亡不久,张绣即被逼自尽。对此,《魏略》简述:“五官将(曹丕)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仅凭这些,岂能逼死张绣这样曾为一方强藩雄主的大将?可以想见,这背后似有曹操的默许和支持。曹操表面厚待仇人笼络人心,背后软刀杀人刀刀致命,如此做局报仇如若坐实,曹操奸雄之名便更成铁案。

笔者臆断:曹氏逼死张绣,一来是报至亲被杀之仇,一来也应是为了调和曹营内部人际关系:当时跟着曹操一路出生入死打拼过来的元老们,从曹操那里得的采邑人口尚不足千户,凭什么半路投奔的、曾经的死敌张绣就能得两千户的采邑,就能有那么多劳力,收那么多租赋?张绣若不除,元老们怎能心服?仇人享用高官厚禄,曹氏宗亲又怎能心平?久之,必然削弱曹军的战斗力以至凝聚力。所以,既然袁氏已除,北方已定,则张绣的利用价值,与稳住曹营众将之心相比,与为曹氏至亲骨肉报仇相比,自然相形见绌。于是,迫使张绣自杀,是曹氏为了保证曹营稳定、发展而必走的一步棋。

曹氏对官渡之战时归附的张绣前褒后逼的不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曹氏区别对待有用于己者、不利于己者的一个缩影。“天地间,人为贵。”身为纷争乱局中的一方雄主,曹操深知“人”是成就大业的第一要素。因此,在天下大乱大争之世,曹操立足于建立并加强曹氏集权这一根本利益,交心凝聚支持他的股肱,铁腕打压反对他的眼钉,二者都做到极致。

一方面,他深谙凝聚人心的重要性。他使亲信部下深切感到被尊重、有尊严,他在量才任命,人尽其才的基础上,对股肱推心置腹坦诚相待(他在暴露出代汉意图之前,与荀彧的交往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对逝者情真意切深沉缅怀(这在他写的《祀故太尉桥玄文》《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中得到了鲜明体现),他也能在一定时期、一定情况下对疾苦的百姓、将士将心比心体恤关怀(如曹操《军谯令》,又如他的《蠲河北租赋令》《收田租令》以及诗歌《步出夏门行·冬十月、河朔寒》《苦寒行》等等,不一而足)。

而曹操攻破袁绍后立即采取的免除河北租赋、火烧本方通敌书信、抚恤军属、上表封赏功臣、赦免袁氏同恶、禁止复仇等等举措,更是在元气耗损、兵民疲敝、士多自危的微妙局势下,高效地实现了安定人心、鼓舞士气以迅速彻底扫清袁氏残余的战略目的——这些均已成为曹操善搞人和工作的千古佳话。

谈到曹操的人和,就不能不提铜雀台。铜雀台,是曹氏凝聚人心的一个重要所在。《邺中记》:“铜爵(雀)台因城为基,址高一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间,周围弥复其上”)。卢弼《三国志集解》本纪建安十五年()“冬作铜爵台”注:“后楼台俱毁,土人掘地得瓦,色颇青,内平莹,印工人姓名,皆八分隶书,《砚谱》云人得此瓦为砚,数日不渗。”足见铜雀台用料之精、做工之严、成本之巨。

曹操为政力行节俭,与曹操斥巨资修建铜雀台毫不矛盾,二者都是为了加强曹氏集权。前者是为了积蓄实力以保证征战、生产及办公等所需的必要开支,后者则是为了达到使曹氏与文臣、武将、名士等通过亲密欢享而加强私交感情——加之人尽其才,恩威并施等用人之法——凝聚成曹氏的亲信死党,以此赢取开创基业必需的人和,使人才们真心实意为曹氏效力的目的。曹操对下属的封赏、慰问、抚恤亦不惜财物,也是基于此种根本目的。这些人和的获得,也是曹操打下并控制住北方大片江山极其重要的原因。

另一方面,面对变化莫测的乱局、危局和复杂的人际利害关系,曹操为了使一切服务于、无碍于他加强曹氏集权这一根本目的,而亮明了“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报刘廙》)的强硬态度,对忠于汉室、反对曹氏的人一律铁腕镇压:毅然把皇后伏氏灭族,把名士孔融灭族,把出生入死并肩战斗十余年的股肱谋士荀彧逼死……不仅如此,即使是对忠于曹操的非核心人物,曹操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干净利落地将其诛灭:军中缺粮,他把忠于职守的军需官斩首以平息兵怨;为防行刺,他佯装梦中杀人而把给他盖被子的多年侍从刺死……

此外,曹操杀人,有时仅是出于疑心:他怀疑荆州水军降将蔡瑁、张允有二心而将其斩杀,致使曹营当时再无谙熟水阵之人,曹操狡诈多疑而如此自毁长城,成为他赤壁大败,鼎足势成,统一无望的一个关键原因。为了曹氏基业,曹操急功近利,更在很多时候对已经贫苦不堪的百姓重加赋役、严刑峻法,使他的属民久陷压迫,苦难深重。曹操“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李世民《魏武帝诔》)。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曹操因而终其一生都不得不时时为后方叛乱而提防、而奔忙,极大羁绊了他一往无前,鏖战强敌,统一天下的脚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曹操成在得“人”,败在失“人”,得失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当时云谲波诡、血雨腥风现实处境下的复杂人性。

“壮盛智惠,殊不再来。”(《秋胡行》)数十年一路拼争下来,曹操已然年老力衰,而朝内依旧权争利夺暗潮翻涌;边疆仍是强敌虎伺危机四伏;无论是曹操本人还是他倾一生之力打造的曹氏集权,仍旧循环着太多的命悬一线、险象环生。“愛时进趣,将以惠谁?”(《秋胡行》)曹操深感,任他怎么呕心沥血,换来的终究还是自己过世之后,曹氏基业的前途未卜。元知人生不满百,奈何常怀千岁忧,既已心劳日拙,何不就此放手?断乎不可——治丝益棼的局势中,作为北方政治集团当家人的曹操,与千万要员利益与共,与天下政局走势攸关,他一旦放手,后果不堪设想。“泛泛放逸,亦同何为!”(《秋胡行》)垂暮的曹操,在残酷现实中矛盾着,挣扎着,奋斗着;他已全无退路可走,只能全力前冲,哪怕极端,哪怕过激,他也在所不惜;他要抓紧有生之年,最大程度地为子孙打出更加利于统一的政治版图,摆平更多的人际利害冲突,铺出更好走的发展前途。陈祚明评叹:“孟德天分甚高,因缘所至,成此功业。疑畏之念既阻于中怀,姓名之理未达于究竟……人生本可超然,上智定怀此愿。但沉吟不决,终恋世途,沦隐之端,多因是故。及其胥堕,下鬼茫茫,介在几希,深可悯轸。进趣谁惠,于己何欢,再世膺图,忽焉已往。孟德非不慨然,而位居骑虎,势近黏天。入世出世,不能自割,累形歌咏,并出至情。”深得曹心真味,亦道出了人生三昧。

文以气为主。曹操的文学创作,一如惊涛骇浪拍打之下,昂立礁石之上的铜铸铁浇,自觉融入了强烈的个性深情,雄浑激荡出吞吐宇宙的生命气韵。他取得这样的文学成就,一是因为终身笃学;一是因为全面深入生活(民生、战事、政务、社交、娱乐等等);一是因为放开自己,坦诚抒怀,“歌咏并出至情”。三重要素,浇筑出曹操文气的大吕洪钟。

一方面,曹操豪情深入社会熔炉,在底层生活、一线沙场和政治漩涡中心饱尝生存的艰辛、抗争的悲壮,从而在心底打开了军士、百姓生活的五味瓶,在笔下滤净了当世流行的浮辞艳藻,升华了他从经史典籍中品出的人文精粹,客观还原民生状态,真情表达黎庶心声,化作真挚文字,在无数读者的灵犀中永恒浸润流淌。另一方面,曹操又通过为笼络人心而进行的多彩文娱活动,与文士一起尽情享受,开怀交流,潇洒成篇,共赏奇文。他以此缔造了邺下文士集团,推动了建安文学发展,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他的对手们望尘莫及、壮丽多姿、永放光辉的文化遗产。曹操没能统一全国,但是,以永恒的文化广角衡量,曹操取得的,是远比大一统的帝王伟大万倍的成功。此亦岂非天命乎……

乐府诗歌,是曹操文学成就的一大代表。曹操乐府,有《薤露》《蒿里》《苦寒行》等悲天悯人纪实之笔,有《对酒》《度关山》《短歌行·对酒当歌》《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等倾吐雄心壮怀之作,有《善哉行·古公亶父》《短歌行·周西伯昌》等咏史托寓之赋体,有《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步出夏门行·冬十月》等写景寄怀之四言,有《董卓歌词》《精列》《秋胡行》等对人生终极的感慨、思索和问询,亦有《气出唱》《陌上桑》等对神仙世界的遐想、追求与向往……曹操乐府,慷慨悲凉而激昂豪放,古直简朴亦纤秾蕴藏,研习旧闻更谱写新章,千年奔涌着生命伟力的雄浑宏大,本色铿锵。

东汉散文,自觉注重句式之整饬、对偶,已有骈化之形。曹操身为汉廷重臣,上呈天子的书面表奏,在规范、晓畅的基础上亦体现出句式整饬、注重对偶、抑扬顿挫、富于节奏感的特点。

如《破袁尚上事》“朱旗震燿,虎士雷譟,望旗眩精,闻声丧气”句,《请爵荀彧表》“曲阜之锡,不后营丘;萧何之土,先于平阳”句,《请增封荀彧表》“敌人怀利以自百,臣众怯沮以丧气,有必败之形,无一捷之势”,“先帝贵指踪之功,薄搏获之赏;古人尚帷幄之规,下攻拔之力”句,《表称乐进于禁张辽》“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句,《表论田畴功》“文雅优备,忠武又著,和于抚下,慎于事上”句,《请追增郭嘉封邑表》“褒忠示宠,未必当身,念功惟绩,恩隆后嗣。是以楚宗孙叔敖,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诚贤君殷勤于清良,圣祖敦笃于明勋也”,“上为陛下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昔霍去病蚤死,孝武为之咨嗟;祭遵不究功业,世祖望柩哀恸”句,等等,无一不是文质兼美,就像在北方佳人健美的素面上略施淡妆,别具质朴动人的魅力风采。

如果语言是肌肤,结构就是身段。曹操散文的布局谋篇深有讲究,文章的“身段”同样健美。请看曹操的下面两篇文章——

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

故陈留太守枣祗,天性忠能。始共举义兵,周旋征讨。后袁绍在冀州,亦贪祗,欲得之。祗深附讬于孤,使领东阿令。吕布之乱,兖州皆叛,惟范、东阿完在,由祗以兵据城之力也。后大军粮乏,得东阿以继,祗之功也。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时议者皆言当计牛输谷,佃科以定。施行后,祗白以为僦牛输谷,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大不便。反复来说,孤犹以为当如故,大收不可以复改易。祗犹执之,孤不知所从,使与荀令君议之。时故军祭酒侯声云:“科取官牛,为官田计。如祗议,于官便,于客不便。”声怀此云云,以疑令君。祗犹自信,据计画还白,执分田之术。孤乃然之,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其时岁则大收,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祗兴其功。不幸早没,追赠以郡,犹未副之。今重思之,祗宜受封,稽留至今,孤之过也。祗子处中,宜加封爵;以祀祗为不朽之事。

祀故太尉桥玄文

故太尉桥公,诞敷明德,泛愛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匪谓灵忿,能诒己疾;旧怀惟顾,念之悽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飨!

这里,《加》令以最具说服力的典型事实为封爵、祭祀充分立论,主题明确,层次清晰,言之有物,气韵沉雄,措辞得体,堪称公文之典范写作;《祀》文以圣贤至论树形象,以家常揶揄话衷肠,起承转合,骈散兼备,感情深挚,风格直古,实为祭奠之精品文章。这样的谋篇,这样的文风,永远是写一流文章的上佳榜样。

我们尤其不可忽视的是,曹操散文中的许多警句,至今仍然有着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例如《选留府长史令》“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句:我们的传统文化,精华无数,泽被无穷,我们为什么视而不见,却崇洋媚外,拾人牙慧,不去深省内心,只图一时的感官痛快而坐失大智?我们的身边,不乏精英,为什么由于种种局外因素而另选他人,耗费不必要的成本,以致损害公平、公利?又如《春祠令》“仲尼曰:‘虽违众,吾从下’,诚哉斯言”句:我们举办、参加各种仪式,也应当像曹操说的这样,不徒有虚表,而要怀有一片真挚的心。

再如《论吏士行能令》“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句:对如何客观公正、务求实效地任免、使用、赏罚人才,说得多么透彻!还有《收田租令》“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句:寥寥十九字,对领导恪尽职守,确保分配公平的道理讲得何等彰明!更有《曹植私开司马门下令》“自临菑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今吾异目视此儿”句:这为父母如何从心性、态度、作风、思想等深层次入手,深谋远虑管教好子女提供了多么鲜活的借鉴!曹操散文中的这类语句,可谓字字深切,句句真情,宛如声声警钟,今天仍然鸣响在我们的耳畔,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烛照我们在社会人生的道路上正确直行。

可见,曹操的散文,不但有美好的颜色、健美的体型,更澎湃贲张着永恒的精神风骨——曹操,不愧为文学大家!

在文化名人簿册中,曹操不仅是文学家,更是务实的杂学家,他在政治、军事、天文、饮食、养生等领域均有旨在实用的著述,这些著述大大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魏武原集久佚,遗篇经后人整理,现有明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魏武帝集》一卷、清人严可均《全三国文·魏武帝集》三卷、近代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魏武帝集》四卷,及中华书局《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之《曹操集》一册。它们成为今人整理、研究曹操作品所必备的底本和校本。

一夜风云散,变换了时空。往昔时空,不必穿越;文化遗产,必当传承。通过底本和校本,爬梳前人原著,以求尽量准确地理解、申明文意,进而与读者一起,品读字里行间的人情世事,对话文本蕴含的百味人生,这是对前人遗产最好的传承和吸纳,这是对前人心血最大的肯定与报答。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上述井蛙管见,必然挂一漏万,见笑方家。诚请大家批评指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