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交友中心 >> 交友中心发展 >> 正文 >> 正文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来源:交友中心 时间:2022/10/26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当我们说“如何做一个有趣的人”时,其实包含两层意思:

1.有趣=interesting,即如何“让人觉得有趣,让别人对我产生兴趣”。

2.有趣=interested,即如何“让我认为活着挺有趣,让我对生活感兴趣”。

所以,“如何成为有趣的人”下就有两个议题:

1.如何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个有趣的人?

2.如何让自己觉得活着挺有趣?

“有趣”是最艰难的技能,我们对“有趣”有着语言学上的统一理解,却几乎无人说清“有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特质。你也无法通过一套考纲、两本教材、三个学分、每周四堂课获得“有趣”的学分。“有趣”又是简单的技能,因为“有趣”这个特质本身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我们可以通过捕捉“有趣”的片段,抽丝剥茧地分析有趣的理念,然后陷入这个领域不可自拔——你甚至不需要学习,就像你不需要学习打游戏就会追到满级。

“有趣”是对一个人个人魅力的最高赞赏。当我们夸一个人聪明,其实夸的是他祖传的DNA。当我们夸一个女子美貌,其实夸的还是DNA,或是夸她的整容医生艺高人胆大。当我们夸一个人有钱,其实是一种对强者的崇拜。当代大多数人的生活情景中,钱是衡量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虽然在人类历史上,有钱成为成功者的指标还没几年工夫。两百年前,欧洲人更热衷勋爵,中国人更热衷功名,有钱只是社会地位高的“结果”而非“原因”。我们还会夸一个人勇敢、善良、诚信、博爱,等等,其实是夸对方符合当下的道德观,无异于“我觉得你是一个好人”。

唯有有趣,跳脱功名利禄身世皮囊,也无关道德评价,是一种稀缺而珍贵的品质,也是对一个人的灵魂极为由衷的赞美。在这个什么都不缺又什么都不够的世界,没什么比一句诚心诚意的“你是一个有趣的人”更治愈了。

有趣的人:在他者观察的视角中,往往乐于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趣,却很少能明确定义到底什么叫作有趣。其次,有趣是一种愉悦感。带来愉快的意外感,让人觉得“有趣”;带来不快的意外感,只会让人觉得愤怒。

有趣和逗比的区别:逗比有个“逗”字,这个字往往和“笑”联系在一起,比如“你这人很逗”的意思是:“你这人很容易让人发笑。”“发笑”是一种生理反应,往往在人们看喜剧、小丑,听相声、段子,或看到可爱的小动物时触发。“逗比”激发的是人的感官和情绪;逗比是一个人瞬间反应的取笑,相对缺乏深度,也更缺乏回味的余地。而“有趣”是一种精神享受,激发的是人的思考。感官和情绪如烟花一样,一瞬间被激发,一瞬间消逝,干脆利落;但精神享受和思考,像樟脑丸,绵延不断持续许久,在你的回忆中留下淡淡的味道。有趣”在汉语中的涉意相当广泛,我们也会说“一个有趣的小丑”或“超有趣的猫猫洗澡的视频”,但小猫的“有趣”只是“逗比”的书面语,和“这人蛮有趣”的“有趣”实质上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大概也不稀罕被人说成小猫的那种“有趣”。

“有趣”是指对方能给予自己精神享受和深入思考,且对方的格调在自己格调的上限附近。

“逗比”是指对方能娱乐自己,且笑点在自己格调的中心线或下限附近。

“幽默”则是笑点的统称,格调相对高的幽默可以归入有趣,格调相对低的幽默可以归入逗比。

所以有趣和逗比,最终差异在于品味的外显。真正的趣味差异,在于思想深度和文化素养,在于丰富深刻的精神世界。我提到了“外显”这个词,这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很有品味而不外显,可以极其有趣而选择做一个逗比。

“有趣”是一种人格魅力,也是一种技能。

有些技能,练习和展示是同一种形式。比如跑步,训练的时候常常在跑步,比赛的时候也在跑步;再比如举重,训练的时候常常要举杠铃,比赛的时候还是在举。有些技能,练习和展示完全不同。比如健美,练习的时候就是各种力量训练肌肉塑形,比赛的时候只要站在那里摆pose就行。“有趣”就属于后一种技能。平时的阅读、体验、交友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训练,而展示有趣的时候,你只需要坐在那里跟人聊天就行了。就像健美运动员那一身腱子肉,这种天长日久的积累会从头到脚散发出来,无法掩盖。

一身肌肉是健美运动员各种能力在肢体上的外显,是自控力、意志力、心肺能力、肌力、肌肉稳定能力等组合作用下的产物。“有趣”则是各种能力在人格魅力上的外显,是知识储备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感知力、鉴赏力、想象创新能力等组合作用下的产物。

那么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学习可以具备这项技能呢

1、信息储备能力,

无知是可怕的,最怕的是无知而不自知。而这种人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这样的人就像阴沟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永远待在自己的世界里,靠着那仅有的一点认知过活,不愿意接受新鲜的血液,故步自封,可伶又可悲。常言道不知者无罪,但其实“无知者不是无辜,而是有罪”,让无知者知道自己的无知,改变无知,才能避免“有罪”。

你知道的有效信息越多,你的选择余地越大;你的知识储备越广,你的思想就越自由。知识储备,是构建精神世界的基石。知识储备的获得渠道很多,主要渠道不过三种:历练、阅读、交友。

历练

相声演员郭德纲在接受采访时说:“活得明白不需要时间,但需要经历。”

经历多了就成了历练,这是最基本的获取知识的渠道。从我们出生的那一秒开始,张开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用幼嫩的手指好奇地触摸周围的事物,倾听声音,观察人的表情,都属于历练。青少年期的“历练”非常考验投胎技术。生在社交名流之家,则从小登堂入室;生在书香门第,则从小诗书熏陶;生在外交官家庭,则从小见多识广。这些历练是一个人的家庭给予的,而不是个人能选择的,不具有可复制性。

贝克汉姆的大儿子布鲁克林在他的17岁,已经登了无数次封面,当摄影师,广告代言,和女歌手谈恋爱,赚的钱约折合万元人民币,想想我自己的17岁,真是令人尴尬。成年后的“历练”就有个人自主选择的范围了。人可以出门旅行,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很多人来说,旅行的意义在于脱离你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高浓度全息地输入大量陌生信息,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去思考总结自己的人生观——只去拍照购物的旅行者,意义止于拍照购物,止于朋友圈。你买的东西、拍的照片会成为美好的记录,你买的物品或可以一直使用,而你感受到的东西会内化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藏在大脑里,日复一日慢慢发酵,酿成醇厚悠长的记忆,融入你日常的举手投足,外化成为你气质的一部分。

作家马伯庸曾游览古城绍兴,这是一座我熟悉的城市。可他发在微博上的绍兴,却和我熟悉的那个江南小城全然不同。他探访不知名的文人墓地,随手拍民居门口的清雅对联,他讲这个城市跨越千百年的历史记忆,把它们一个个细心串起来,他饶有兴致惊喜连连。绍兴,在我的眼睛里,是一个由长宽高组成的空间,在马伯庸眼里,这是空间,也是时间,这是过去,也是现在,是眼前的真切,是书本的印证。历练需日常实践,所谓“知行合一”。很多东西不上手永远学不会,比如游泳、做菜、编程,很多东西没有经历过永远不懂,比如办公室政治、婚姻爱情、亲子关系。有些实践是重复性的,比如吃饭穿衣走路,很难持续开拓知识面。我有个长辈常说“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直到某天我不经意说起“上班一星期在国内出差了一万多公里里程”后,从未出过省的他从此改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要多”。这我就很难反驳了,毕竟我不爱吃米饭,他又重口。有些实践则比较新鲜,比如看戏听歌、蹦极跳伞,乃至接手一个从未做过的项目,学习一门新技术等,可能做过还是觉得“不就那么一回事儿”,但你若不去尝试,就什么概念都没有。把重复的日子投入到不重复的实践中,人生体验会增加得更有效率。年轻就该出去“浪”,没见过“大风大浪”,如何在年老时有脸说“平淡是真”呢?

阅读

有句话叫作“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刚才说旅行是信息储备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常规渠道,因为一则旅行的时间、经济成本太高,二则旅行能获得的信息非常平面,你一般不能指望通过旅行学习微积分。旅行不是必需的,不需要自带优越感。比如资深宅男康德,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东普鲁士,靠着阅读和思考构建其思想大厦——而阅读是必需的。阅读,是获取知识面的最经济的办法,没有之一。在我们这个年代,阅读已经不限于书本,电子阅读器可以阅读,手机APP可以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