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交友中心 >> 交友中心前景 >> 正文 >> 正文

交战低代码,云大厂跑马圈地

来源:交友中心 时间:2023/5/19
中药可以治愈白癜风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光锥智能,作者|刘雨琦

0年末,云大厂阿里、腾讯、华为(ATH)开始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这一次交战的战场,是低代码。

11月18日,华为AppCube全线产品全面升级,在低代码、零代码、数据看板三个方面,升级优化;11月13日,腾讯升级了云开发开发者工具“微搭”,目前已服务开发者数万,新增小程序使用率70%;时间线拉到更早,11月3日,阿里云云栖大会中,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钉钉总裁叶军着重介绍了钉钉上的低代码应用数已经突破万,低代码开发者数量超过万。

除了大厂亲自下场,低代码服务商也早已“站队”。目前,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轻流、即构科技、泛微成为腾讯云的重要合作伙伴;奥哲网络、简道云、氚云、行翼云等,已经和阿里钉钉深度绑定,华为则联手用友、金蝶等已经成熟的厂商一起,共同开拓市场。

在光锥智能与势乘资本联合发布的《低代码/无代码如何打破“鸡肋”困境?|深度研报》中曾判断:在无/低代码企业之间的竞争背后,我们一定能看到云计算大厂的影子。

走到0年底,发现事实的确如此。

过去两年,大把创业公司涌现。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00-01年中国低代码行业投融资火热,早期融资金额均为千万人民币级别,甚至维格表在一年之内,连续完成了三轮融资。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随着低代码/无代码公司的落地,一些商业化和技术方面的难题也逐步显现。

一方面,小公司找不到企业合作落地的应用场景、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不佳等问题,创业公司开始寻求用户基数更大的平台合作;另一方面,云大厂纷纷下场,并通过投资整合的方式将企业纳入自己的生态范围。钉钉发布低代码开发聚合平台宜搭、腾讯在01年初内部测试微搭、华为推出应用魔方AppCude、百度上线爱速搭、字节收购黑帕云后推出aPaaS平台昆仑。

无论是从获客还是增长的角度来看,与大平台合作,提供定制化程度高的服务,既能让创业公司获得更多客户,也能快速为大平台搭建起生态圈。

据Gartner预测,到05年全球低代码收入将达到9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0%;而仅低代码PaaS部分,预计也将扩大到.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4%。到05年,企业机构开发的新应用中有70%将使用低代码或无代码技术,而在00年这个数字不到5%。

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云大厂也加大了这个方向的投入力度,在云原生时代的背景下,企业数字化也进入了深水区,对低代码本身的价值探索也刚刚开始。那么,低代码究竟是不是现阶段企业数字化升级的“捷径”?当下云厂商下场又有哪些差异化的路径?

01低代码之“迷”

“业务人员不会用,开发者不想用”、“低代码只能解决零散的边角问题,解决不了数字化的根本”、“低代码只能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大企业压根不需要”、“低代码是未来开发的趋势”、“低代码真正解决了业务和技术之间的隔阂,是历史性应用”……

近两年,围绕着低代码的争议不断,当我们向行业内不同的从业者提起低代码,往往得到的是完全两极分化的观点。

软件工程的增效,往往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让专业的人更高效地工作;另一种则是让普通人也能参与其中。第一种提升的是个体效率,第二种是通过提升组织规模来提高整体效率。

通过这两种思路,演进出了两条不同的路径:低码开发和低代码开发。看似一字之差,其实在使用对象和场景上却完全不同。

低码开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其使用对象是开发者,目的是为了帮助开发者省去“逻辑”中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如增、删、改、查、发送邮件等功能通过拖拉拽的方式完成,省去编程中枯燥的部分。事实上,C++、Java、DreamWork都属于低码开发工具。

而低代码则是近几年,将代码模块化封装之后,服务于业务场景,目的是在简单化的场景下快速响应业务需求、适应变化的局势,同时给业务人员更大的自由度,省去与开发人员的沟通时间,同时让应用更贴近场景。

前者的目的在于发挥更强的创造性,而后者则在于发挥更强的易用性,二者功能完全不同,不可用彼此的标准进行衡量。

解决了定义问题,就可以解决围绕着低代码的几个核心“谜团”:低代码可以解决人为引入的不必要的复杂性,但无法解决工程本身的复杂性,我们应当承认现阶段低代码存在的必要性,但同时也不必夸大它的使命感,低代码无法替代专业且核心的技术人员,更无法带来颠覆式的改变。

而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确立场景的属性,什么样的场景是易用性为先,什么样的场景专业性为主。

Gartner曾经制定过一张全民开发者构建应用的范围及参考原则,将整个开发框架按颜色分为4个核心部分,其中绿色的安全区及黄色支持区,是低代码的射程范围。

在上图中,绿色区域范围内的应用,应用类型不复杂,对关键业务的影响程度低,可由全民开发者使用低代码/零代码平台进行构建,如基础表单建立、调查问卷、打卡签到等场景,都处于绿色范围。颜色越深IT主导性越强,需要越强的专业性搭建底层架构,否则后期维护将会变得非常麻烦。

低代码的发展史也遵循着这个轨迹。绿色是由业务完全自主的区域,正在从低代码向零代码逐步演变,将易用性发挥到最大;另一部分低代码公司则专攻黄色区域,试图用一套工具平衡业务部门的自主性和IT部门的专业性。

当下的低代码竞争,比拼的是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技术能力,在绿色区域能不能做到完全0门槛,让业务人员灵活运用,黄色区域如何平衡业务和技术,以及无限逼近红色区域;二是生态能力,有越多的场景就能反哺更多应用的产生,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底层逻辑,决定了云大厂和创业公司在低代码生态中,在相辅相成。

0技术模块化,场景驱动落地

由于云厂商的基因不同,所处阶段不同,当前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阿里是第一个下场做低代码的云厂商。为了降低云的使用门槛,同时满足中型和大型企业的数字化需求,在01年初,钉钉合并到阿里云后不久,就提出“低代码革命”的关键业务方向。同年5月,钉钉推出代码聚合平台钉钉搭。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钉钉总裁叶军在0云栖大会上表示:让企业里真正懂业务的一线员工,通过拖拉拽的方式就能开发出丰富的业务系统,将手边的工作数字化。

可以看出,钉钉的低代码策略重点是面向基层,由业务场景驱动,倒推代码模块化,将基础、高频的场景抽离出来,供一线业务人员调配,降低使用门槛。根据钉钉本月上旬公布的数据,目前该平台有60%~70%的低代码应用由基层的业务人员完成。

在广东一家电池工厂风华新能源的一线,7个人(多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在有限的预算下在钉钉上用氚云开发上线了个微应用,搭建了从研发、生产到供应链以及销售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多个进销存、设备管理等多个核心业务系统。

风华新能源信息中心主任罗循对光锥智能讲道:“不追求炫技,追求实际解决业务痛点和业务问题”。比如,在生产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是电解液装桶,不同电解液装不同的桶发往不同的供应链,一旦装错,从源头开始的失误影响重大。针对这个场景的痛点,罗循通过低代码搭建,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