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交友中心 >> 交友中心市场 >> 正文 >> 正文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浅谈大秦帝国商

来源:交友中心 时间:2023/2/28

诗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何谓知己?

一个懂你,理解你,支持你并且能和你风雨同舟的人。

随着现在的通讯和交通方式越来越发达,我们中的许多人往往交友遍天下,可是如此多的朋友里,知心人又有几个?

能称为生死之交的又有几个?

有幸能遇子期,伯牙才能无憾地演奏《高山流水》:

有幸能遇鲍叔牙,甘愿居于他之下,为他举荐做后盾,才能让管仲终于功成名就。

得友如此,夫复何求。

我今天要说的故事也是一对知己的故事——在茫茫历史长河中,还有这样一对挚友,一生相扶,从而为一个伟大帝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

这本书讲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商鞅变法强秦“的故事,从秦魏少粱之战讲起,讲述了秦国如何从一个羸弱的国家转变为傲视列国的强国。

虽然不少人诟病于此书过于美化秦国形象,但是在我看来,一个是百年难得的雄主,一个是百年不遇的奇才,真正吸引我是商鞅与秦孝公之间那”同心同德,生死之交“的知己之情。

(一)公如青山

1.求贤令的发布。

秦孝公嬴渠梁接手的秦国是一个烂摊子,多年征战,国库空虚,国人愚昧不堪。虽然”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口号雄壮而热血,空有匹夫之勇可是却改变不了秦国衰败的事实。少梁之战后,秦国又丢失了函谷关,后又遇六国分秦,虽有惊无险,但是更加坚定了秦孝公发奋图强,立图改革的决心。

于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秦国的问题,秦孝公颁布了历史上最具诚意奖的招聘广告——《求贤令》: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在百里老人的牵线下,身在魏国的卫鞅被《求贤令》所打动,秦孝公的这招聘广告不一般:既表达了自身的鲲鹏之志,绝不甘心被人鄙视;又开旷古先河,痛说国耻,又痛斥前几代君王的无能;最后还给了战国时期的最高工资待遇——共享天下。诚意满满。于是,卫鞅同学就踏上了去往秦国创业的道路。

2.要成为知己首先要成为朋友,而朋友的首要条件便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并以诚相待。

秦孝公变法决心坚定,在招贤馆,即使齐国士子田常当众指责秦国恶政十条,他依然虚心接受,并对各国士子礼遇有加。

看到了孝公的诚意,卫鞅决定“三试秦公”。在内史景监的协调下,卫鞅如愿和秦公面谈了三次,第一次大谈王道,虽然秦公不喜欢,却依然耐心地听完。第二次,大谈儒家仁爱思想,秦公依然对他礼遇有加。第三次见面,卫鞅同学这才放下心来,他确定了秦公忍辱负重决意强国的意志,也看到了他稳如山岳的目光,终于他敞开心扉,献上了《强秦九论》。

3.同心同德,生死之交。

两人在房间里三天三夜讨论变法大纲,达成共识。卫鞅提出变法的三个必要条件,秦公一一应允,

强秦,是我的毕生大梦。为了这个梦,嬴渠梁九死而无悔,万难不足以扰我心!三百年以来,变法功臣皆死于非命,此乃国君之罪也。你我君臣相知,终我之世,绝不负君!

事实证明,变法强秦,生死相扶并非只是说说而已。一个言出必行的朋友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秦公也一直在身体力行着自己的誓言。

为了让新法可以顺利推行,在卫鞅为客卿期间,他不动声色地变更官员,平衡各派势力,回收权力,一切都是为了即将到来的变法为卫鞅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大展拳脚。

4.只身闯墨家总坛

得知墨家准备刺杀商鞅,不顾自己的安全,秦孝公只身进入神农大山的墨家总院,在墨家论证台与墨家弟子据理力争,表明心志。他临危不惧,从容镇定,得到了墨家从上到下的一致认可。

5.逐太子,刑太傅,嫁公主。

表面上,秦国上下一心支持变法,实则危机四伏。老士族总是在寻求着各种复辟的机会。

当时年少气盛的太子嬴驷就被老甘龙的毒计设计,失手杀了人。为了让卫鞅可以继续新法推行,秦孝公坚决地站在了变法派这一边,驱逐了太子,也默认了对公子虔的刑罚。后来为了让他能真正地站在权力地中心,让他和秦国公室绑在一起,获取更大地支持力度,便把公主莹玉嫁给了他。

亚里斯多德说过:”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秦孝公和卫鞅正是如此,他们的灵魂现在紧紧连在了一起,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让秦国强大起来。

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着一个坚实的后盾,他才能放手去闯。

秦公就像是一座坚厚的万仞高山,而卫鞅就是那扎根山顶地那强壮松柏,在肥沃的山体的滋养下,坚强不屈地面对着狂风骤雨。

(二)我如松柏

在秦公的大力支持下,卫鞅终于可以一展抱负,倾尽毕生所学,来拯救这破败不堪的秦国。

1.渭水大刑

老秦人私斗成风,为了震慑这种风气,让国人守法,商鞅在渭水刑场一次斩首七百余人,让全国震惊,列国震惊。

自此,他落下了”刻薄寡恩“的名号,不过他并不在乎这些。

美名也好,恶名也罢,对他来所只是一个名称而已,那只是别人对他的看法,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负秦公所托。

2.阴谋阳治,霹雳手段

太子被人挑唆杀人,引起孟西白三族老秦人的怒火。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并没有像别人一样惊恐不安,手足无措。他相信秦公,也坚守自己的新法理念,做出了”刑太傅“的处罚决定,还连带了左太傅——公子虔。

他权衡了刑罚公子虔的关键,也知道了如果对公子虔用了刑会有什么后果,可是他不害怕,正如那傲然挺立于寒风中的松柏相信自己扎根的土地一般,他相信秦公一定会理解并且支持他的决定。

就这样,一场本足以颠覆秦国的阴谋在他的霹雳手段下平息了,太子被驱逐,太傅服刑,秦国又恢复了平静,新法也更加深入人心。

3.收复河西

也许是他们君臣之义感动了上天,也许是幸运之神终于眷顾了秦国。他们的宿敌——魏国派大将军庞涓开始进攻韩国,商鞅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会,他知道,一雪前耻的机会来了。

几年前在齐国孙膑”围魏救赵“的妙计下让魏国折损了大部分兵力,可惜那几年秦国的实力还不足以有大动作,可是现在不同了,变法多年来,”废井田,开阡陌“也拥有了一支五万人的精锐部队。于是,商鞅和秦公伺机而动,先是迁都咸阳。

随即孙膑故技重施,”围魏救韩“,诛庞涓于马陵道。魏国元气大伤。他和秦公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他们的机会来了。

他自请出战,带领秦国锐士消灭了魏国仅存的精锐部队,夺回了河西之地和离石要塞。秦国,终于在这一刻,一雪前耻,扬眉吐气。

战国的格局在这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魏国的霸主地位结束,秦国强大起来,加入了列强纵横的中期局势。

这对君臣,这对挚友,终于携手实现了他们的第一个目标,让秦国摆脱了旧日的贫困,洗刷了先祖的耻辱,痛雪了百年的仇恨。秦孝公与他共乘一车,并遵守当年求贤令的誓言,把商於之地十三县为卫鞅领地,封号商君。后人便称其为商鞅。

秦孝公的眼睛湿润了,卫鞅的眼睛也湿润了。这一刻的成功,离不开他们两个人的互相扶持。新法才能遍布秦国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每一个老秦人的骨髓里。国人们拥戴新法,也切身享受到了新法带来的好处。他们在盛大的庆典中公然向天下列国宣告——秦国那些屈辱的日子结束了。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三)粉身碎骨

因为钟子期的离世,俞伯牙愤然摔琴,并断了琴弦,从此不再弹琴。对他来说,没有了子期这样的知音,他的琴也就失去了灵魂。

对卫鞅也是如此,他们就是伯牙与子期,虽为知音,却好景不长。

四十二岁的秦孝公患上了急病,没多久便撒手人寰,临终前给卫鞅留下了护卫队和”可代君位“的遗言。

这里也是大多数人对于这本书争议最多的地方,认为过于神话了商鞅的形象,更有甚者还给扣以“腐”的帽子。

在这里我不讨论历史,所谓历史的真相也只是后人根据各种史书的记载而进行的推论而已,这只是一本历史演义小说,我认为人物真正的升华却在这争议最多的地方才显现出来。

失去了秦公的卫鞅,犹如失去了一半的灵魂,那个懂他,默默为他扫清障碍,义无反顾地支持他的人走了。秦公从来不在乎他掩盖了他的光芒,假设再有二十年,他们君臣一起又该有何其辉煌的工业?

如今的秦国,就像他们共同哺育的孩子,他还小,还没有完全长大,他的身上寄托着他们共同的远大抱负——“东出,消灭六国,一统天下”。

所以商君不能让这个孩子半途而废,他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他在一条光明的道路上走下去,一代传一代,最终长大成人,实现前人从来没有实现过的伟大壮举。

商君在回咸阳面见新君的路上想投宿被拒,他发现他的新法已经牢牢地扎根于秦国普通百姓的心中,几十年都很难被颠覆。他欣慰了,看到了多年努力的成果,法家思想已经被他发扬光大。他也该为他的知己做一次“伯牙绝弦”了。

于是,他毅然赴法,在狱中和新君谈心,他想明白了,自己必须死,只有他的死才能稳固新法,保护住他和秦公捧在手心里的那个孩子。他也相信新君可以运筹帷幄,把他们的思想理念传下去,最终实现宏图大业。

处鞅以极刑,实则大彰世族与六国之恶,国公日后便可借机发难。鞅死尚能与国有益,何罪于国公?

最终,商鞅被判车裂之刑。

战国之世,风雷激荡,惟有肝胆相照,才能杀出一条生存之路。他们做到了,生死相扶,君臣同心,给了秦国焕然一新的生命。

若没有秦公,卫鞅也许仍然只是一魏国小吏;

若没有卫鞅,秦国也许依然只是一蛮荒之国。

他们之间,缺一不可。

有知己如此,死又有何惧。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图片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5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