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交友中心 >> 交友中心市场 >> 正文 >> 正文

齐白石美术馆签约画家少白汤发周谈齐白石

来源:交友中心 时间:2022/11/9

年即将结束,各大拍卖公司今年的大拍也陆续落下帷幕,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依然是最亮的明星。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黄宾虹、林风眠、吴冠中等近现代大师作品自然是重中之重,近十年来,近现代大师的作品频频创造拍场神话,也令他们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就在几日前,北京荣宝春拍上齐白石《花草工虫图》以1.亿元成交,成为本季拍卖唯一的亿元书画作品,无疑是给今年的艺术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

齐白石花草工虫图北京荣宝春拍成交价:RMB,,

收录于:经典画库齐白石草虫册页精品

经典画库齐白石草虫册页精品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23.4购买

《经典画库齐白石草虫册页精品》里讲述了民国时期是离我们最近的大师群集的时代,那时候的画坛如武侠小说中的江湖门派一样,可以划分成很多门派,大师们如高手过招,手中的笔除了画画,还要在文章中捍卫立场,保持观点。他们的作品传奇,人也是传奇。在众多门派里,有一个人的艺术理念至今都在影响无数人。

他的家族显赫,祖父父亲都是维新运动风云人物,他曾和鲁迅是同窗,李叔同与他交好,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令齐白石声名鹊起。遗憾的是在这些身份中,大家总爱谈他们的故事,相比之下,他本人的名字并没有其他人耀眼,他被梁启超誉为现代美术家第一人,他的名字是陈师曾。

陈师曾自画像

陈师曾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提起近现代美术,陈师曾是绕不过去的大山,他擅绘画、篆刻、懂诗词,最被人反复提及的是他提出的绘画理论,例如“宜以本国之画为主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不求形似,正是进步的表现”等主张。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价值和意义被质疑和抨击的浪潮中,陈师曾坚决的捍卫中国传统绘画,向所有人证明中国画是进步的。陈师曾的绘画理论像一面旗帜,在西风强劲的大时代背景下,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执着的守卫精神家园。

百年家族,一门三代出四杰

陈师曾,原名陈衡恪,师曾是他的字,近代最负盛名的国学大师陈寅恪是他的弟弟。陈家并不是平地出了这两座高峰,而是一整座山脉。陈师曾出身于江西义宁陈氏家族,义宁陈氏是唐昭宗御笔亲题“旌表义门陈氏”之后,清康熙时定居义宁,几代经营繁衍成书香门第。在新编《辞海》中,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四人分立条目,祖孙四人享有这样殊荣的恐怕翻遍《辞海》都难见。

陈师曾的祖父陈宝箴是清末著名维新派风云人物。陈宝箴20岁乡试中举进入仕途,后得到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的赏识,一路青云直上,曾先后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后官至兵部侍郎。清朝的兵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陈宝箴在任湖南巡抚期间,变法维新,推行新政,他开设矿务局、铸币局,兴办学堂、电信、水利、轮船公司等等,支持谭嗣同等人变法,一时间湖南新政风气大开,使湖南与其他省形成明显区别。

陈宝箴与孙子曾孙(陈师曾右二)

父亲陈三立是陈宝箴长子,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并称维新四公子。陈三立本人非常特立独行,他深恶八股文,在参加乡试时竟然用散文体答卷,这种行为大概像在高考作文写诗歌。本应落榜,却受到主考官陈宝琛的赏识,特招为举人,后在会试中进士。陈宝箴推行新政时,陈三立效力最多,赢得极高的社会声誉。戊戌变法失败后,陈三立与陈宝箴均被革职,他随父亲返回江西老家,从此不问政事,在家乡兴办新式学校,废除八股文,废除学生对老师的跪拜礼。又与人筹办铁路公司,计划修建南浔铁路,可惜没有建成。陈三立为人刚正不阿,很有气节,他洁身自好不入仕途,却又时刻关心时政,对时局忧心忡忡。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想招揽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忧愤而死。

徐悲鸿陈散原像

不难看出,陈家虽是传统文人家庭,却接受新思想,有着开明的思想和进步的教育理念,选择拥抱西方先进的文化技术,这对陈师曾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世家子弟到才华横溢的画坛领袖

陈师曾自小受的是传统世家子弟精英式教育。他5岁丧母,自幼由祖父母照顾抚养,他随陈宝箴识字、训诂,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陈师曾6岁和祖父母游西湖时,看见荷花盛开,便用手指画荷花的形状,祖母看到后就给他纸笔让他学习画画。陈师曾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陈宝箴常常得意地向宾客展示长孙的作品。10岁时陈师曾在长沙跟随画梅高手尹和白学习花鸟草虫,由此正式开始他的学画生涯。

15岁时,陈师曾与名流胡沁园、王闿运相识,常以书画请教。19岁时陈宝箴任湖北布政使,全家迁居武昌,陈三立对陈师曾极为严格,让陈师曾跟从周大烈学习文学,又拜在南通名门范氏范钟门下学习魏碑、汉隶。26岁时与只有12岁的陈寅恪赴日本留学,在开往日本的轮船上,除了陈家兄弟,还有未来的文坛泰斗鲁迅,那一年是年,离末代皇帝溥仪退位还有10年。

日本留学时期陈氏兄弟合影(右一陈师曾)

日本当时处于明治维新后向西方学习的上升期,陈师曾学的是当时最热门的博物学,得以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技术。在日本留学期间,陈师曾与李叔同交好,二人经常讨论诗词、中西方绘画、书法、金石篆刻。陈师曾在日本学习的八年时间,学过油画、水彩,对西方绘画和思想都有了更深的感触。

回国后,陈师曾到江西担任教育司长,又到南通师范学校教博物学。在南通,陈师曾得到吴昌硕的指点,还和“翰墨林”书画店主李苦禅交往频繁。

年,陈师曾将日本人久米氏《欧洲画界最近之状况》翻译成中文发表在《南通师范校友会杂志》上。文章里讲述了欧洲绘画发展进程,评论了古典派、印象派、后印象派等绘画流派的风格和特色。陈师曾翻译久米氏的看法:“画之为物,不仅得自然之真相即为毕其能事,盖画家对于自然物所抱之情志,壹现之于画,故作画徒然写实不可也。”

陈师曾在日本留学时期

久米氏认为完全写实的绘画已经走到了尽头,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的出现才是绘画发展的新道路。陈师曾很赞同久米氏的观点,写下了自己对当时绘画的看法,他说“按西洋画界,以法兰西为中心,东洋画界,以吾国为巨擘,欧亚识者,类有是言。东西画界,遥遥对峙,未可轩轾。系统殊异,取法不同,要其唤起美感、涵养高尚之精神则一也。西洋画输入吾国者甚少,坊间所售,多属俗笔,美术真相,鲜得而睹焉。日人久米氏有《欧洲画界最近之状况》一篇,今译之以绍介于吾学界,藉以知其风尚之变迁;且彼土艺术日新月异,而吾国则沉滞不前,于此亦可以借鉴矣。”

年,陈师曾任职北京教育部,交友广泛,认识了很多著名学者,书画声誉也日渐传播开来。

中国画是进步的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选择法国和日本,很多日后的大艺术家们都曾去往这两国之一学习。陈师曾翻译久米氏的文章时还未掀起美术革命的热潮。随着更多人前往西方学习,西方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冲击越来越明显,康有为和陈独秀振臂一呼,拉开了美术革命的大幕,到新文化运动时已经十分激烈。他们否定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提出要必须学习西方的写实画法来改造中国画,摒弃写意之风,这样才是绘画的正途。这一主张在当时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陈师曾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维护的文章集中在~期间,这时陈师曾无法忍受激进派、改良派要对中国画坛“全盘西化”的做法,他先后发表了《中国画是进步的》、《文人画的价值》、《中国绘画史》等文章,坚决的捍卫中国传统绘画的尊严。

陈师曾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书影

在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备受质疑的时代,陈师曾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维护显得特立独行。陈师曾说中国画是进步的,他从画的定义说起,讲述画的起源,经各朝各代,由字、画不分到各自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画又细分成各种门派和种类,这样的探讨中国画的发展历史还是第一次出现。

对陈独秀等人对文人画的批判,陈师曾特意写《文人画之价值》予以反驳。陈师曾先是对文人画进行了定义,“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察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他还说“要晓得画这东西,是性灵的,是思想的,是活动的,不是机械的,不是单纯的,要发表作者的性灵和思想。”陈师曾定义的文人画不仅能表现作画人的感想,还得是一幅有灵气的,有思想的画。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画首重精神,不贵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优美者,仍不失为文人画。文人画中固亦有丑、怪、荒、率者,所谓宁朴毋华,宁拙毋巧,宁丑怪毋妖好,宁荒率毋工整,纯任天真,不假修饰,正足以发挥个性,振起独立之精神,力矫软美取姿、涂脂抹粉之态,以保其可远观、不可近玩之品格。”

文人画并非都是写意一类外形不够精致的,看古人的绘画可看出董其昌、元四家、清四王等文人画家的绘画,树木房屋、山水亭台、花鸟虫鱼,其实都很工整,与画工之画在外形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文人所绘之画往往流露出文人士大夫所具有的素养、性情、气质,文人画与画工者的区别不在于造型,而在于内在的神韵。

元倪瓒容膝斋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陈师曾看重的是文人画所体现出的“独立之精神”,绘画正是要表现“自我”,体现特有的个性,否则画的再逼真,又有什么意义?傅雷曾说“一件艺术品,去掉了技术部分,所剩下的还有什么,准确地抄袭自然的形象,和实物相比,只是一件可怜的复制品,连自然美的再现都谈不到,遑论艺术美了。可知艺术的美绝不依存于自然,因为它不依存于表现的特象。没有技术,才会没有艺术。没有自然,照样可有艺术,例如音乐。”

清石涛归棹册页大都会博物馆藏

画家在作画时常常把自己的情感通过画笔融入到画中,清代恽寿平说“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写秋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而后能为之。”山之所以能笑、怒、妆、睡,只不过都是人心情的反映,因为人的情感变换,所以连自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主观的情感变化才是中国画的重要内容,将情感融入画中,来体现画者的感情、思绪、抒发自身情感,苏东坡说“论画与形似,见于儿童邻”,并非是不要形似,而是将画的重点放到了抒发情感上。

绘画没有新旧之分

陈师曾的艺术思想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着当时的北京画坛。他在文章里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四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所以,读书、做学问是文人画的首要条件,创作者不一定是专家,但要有文学修养,诗书画印各方面皆擅长的全能型文人。人品、思想要高尚,不趋炎附势、不为当政者服务的绘画创作,注重个人的品德,并在画中体现出来,做到画如其人。

陈师曾对当时提出的由于文人画一般人难以欣赏,必须降低格调以达到普通百姓审美水准的说法予以反驳,文人画的格调高低是画者精神境界、文化修养、思想品德的综合体现,是自然而发的产物,怎能以高层次伏低层次,他认为应提高普通大众的审美水平,提升整体的审美趣味。

明沈周庐山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陈师曾不是故步自封,不想改变,他认为中国画可以改良,但必须以中国画为主体,“但研究之法,宜以本国之画为主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这是陈师曾对于改良中国画的主要观点。中国画的写意风格与民族特性紧密相连,反映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色与个性,而艺术必须要有个性,才能是艺术,如果抛弃个性,一味的模仿西方写实绘画还有什么艺术性可言?

中西方的美学思想有一个根本的不同,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比如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玫瑰色泽鲜艳美丽。中国人赞美松柏,因为它庄重肃穆,四季常青,欣赏荷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喜爱梅兰竹菊,因为它们拥有君子的品格,它们都是高尚人格的象征,形式美是次要的,精神美才是主要的。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北京徐悲鸿博物馆藏

当时留学归来的画家如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变革都有着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主张向西方学习,抛弃传统绘画,或是主张中西结合。徐悲鸿提倡西方古典主义,他非常推崇唐宋之前的美术,却认为元后艺术便开始衰败。林风眠提出中西融合的观点,是将东方传统绘画与西方新艺术风格融合,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打破东西方绘画界限,让二者融为一体。

林风眠深山秋居

陈师曾与同期画家相比,绘画理论和他们都不同,有人抨击他保守、落后,他却坚持传统绘画理念,又接受西方绘画技法,对将中国画视为可抛弃的旧事物而批判的行为,他用对中国绘画史系统的梳理、对西方绘画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

年陈师曾与金城、周肇祥等人成立了中国画学研究会,创办宗旨为“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中国画学因潮流趋新,转又渐晦,为提倡风雅,保存国粹”。陈师曾在中国画学研究会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画家,他们以维护中国传统绘画为己任,正如金城在反驳改良派们认为中国传统绘画是陈旧的说法提出反驳,他说“世间万物皆可作新旧论,独于绘画事业无新旧之论。”

陈师曾(左四)、王悦之(左五)、李毅士(左六)等人合影

现代美术第一人

陈师曾在留学期间接触到日本的漫画,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年创作的《逾墙》画一民居院墙,一个小偷正欲翻墙而入,寥寥数笔,很是生动。年李叔同在上海担任《太平洋画报》副刊编辑,陆续刊载了陈师曾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偶坐侣是商山翁》《落日放船好》《独树老夫家》等画作。

陈师曾落日放船好独树老夫家春江水暖鸭先知偶坐侣是商山翁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都说我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这话半是半非。我小时候看到《太平洋画报》上发表陈师曾的小幅简笔画《落日放船好》、《独树老夫家》等,寥寥数笔,馀趣无穷,给我很深的印象。我认为这真是中国漫画的始源。不过,那时候不用漫画的名称,所以世人不知师曾漫画,而知子恺漫画。’漫画’二字的确是在我的书上开始用起的。但也不是自称,却是别人代定的。”

陈师曾与儿子在家中合影,桌前花卉油画是李叔同所绘

陈师曾花鸟画大多写意,日本归来后他曾向吴昌硕请教,因此受到了吴昌硕的影响,又取法陈淳、徐渭,继承了明清以来写意花鸟风格,结合写生,自成一派。他喜欢虚实相生的手法,大胆省略,以空衬实,画意开旷深远。陈师曾最擅长画兰花,特别善于表现兰花在风中摇曳的情态,极得石涛神韵。竹也画的极妙,美术史家俞剑华曾说:“石涛的兰竹为清代画坛一绝,陈衡恪的兰竹则可称之为近代画坛一绝。”

陈师曾茶梅清供图吴昌硕纪念馆藏收录于:中国名画家全集:陈师曾

中国名画家全集:陈师曾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49购买

《中国名画家全集:陈师曾》里记载陈师曾山水作画追求创新,反对“四王”一派的复古习气,努力恢复中国画“师造化”的优秀传统。他的山水参合沈周、蓝瑛、石涛、髡残诸家笔法,用笔钩多皴少,生辣有力。陈师曾认为绘画离不开古人,也不能全靠古人,“必须学甲的也学乙的,取甲乙的好处,而自己造出一个丙来,才能卓然成家。”

陈师曾秋山雨后

自古文人画不论是花鸟还是山水都在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格,人物也多出现隐士、僧侣这样出世的高人形象,仕女图中的女性也与普通百姓无关,好像文人画与普罗大众之间确实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陈师曾没有保持这个距离,他将普通人的生活一一反映到画中。

陈师曾读画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收录于:陈师曾禅意册-荣宝斋藏册页陈师曾荣宝斋出版社6

《陈师曾禅意册-荣宝斋藏册页》里记载陈师曾绘于年的《读画图》,描绘的是当年北京文化艺术界为水灾筹款的展览现场,具有接近新闻照片一样的写实性,以传统的命题,新鲜的内容,中西合璧的技法诠释作品。

《北京风俗图》共34幅,是陈师曾描绘民国初年北京社会生活的一组作品,大概分为四类,第一描写普通劳动者和穷苦市民的生活百态,占半数以上;第二描写旧时北京的婚丧嫁娶和民间娱乐活动;第三是前清的遗老遗少百无聊赖的情态;第四是讽刺画。

画中有走街串巷卖唱的艺人,“自得留声旧机械,十年糊口到而今”;正在卖水果的小贩,“贫家哪获尝新鲜”;抬着木桶沿街洒水的泼水夫;瑟缩在一角的街边女性小贩,“凄凄北风,守彼儿童。饥则白薯,渴则山里红”;磨剪子菜刀的年老工匠;穿着满是补丁的棉袄捡破烂的人;跟在人力车后向乘客乞讨的乞儿……描绘的对象都是当时生活在底层的贫苦百姓,这占了很大比例。

陈师曾北京风俗图拾破烂

陈师曾北京风俗图墙有耳

陈师曾北京风俗图拉洋车

陈师曾北京风俗图掏粪工

程穆庵在一幅乞讨图中这样题跋“予观师曾所画北京风俗,尤其重此幅,盖着笔处均极能曲尽贫民情状,昔东坡赠杨耆诗,尝自序云:女无美恶富者妍,士无贤不肖贫者鄙。然则师曾此作用心已良苦矣,览竟为系一绝。”

陈师曾北京风俗图乞讨婆

徐悲鸿反对文人画正是因为文人画不反应现实生活,脱离现实,应该去创作普通民众能接受的绘画,陈师曾则表示不应该降低画的格调,应该让民众学习接受格调高的文人画。但从《北京风俗图》可以看出,陈师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