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大人
01
自南宋后,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淮河以南,加上北方战乱频繁,很多人流落到南方讨饭为生,广袤的南方得以迅猛发展。
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但经济重心却是南方。富庶的南方,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为北方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资漕运和财政饷银等。明清两代七成以上的进士,都是南方人出身,由此可见一斑。
上世纪末的改革浪潮,也是从南方发轫的。智能时代的今天,南方的经济发展和思想开放普遍高于北方。
在文人眼中,北方是肃杀的,南方是诗意的。南方仿佛是浪漫的代名词,总让人浮想联翩。
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南方却很不发达,象征着未开化之地,尤其是岭南一带,号称蛮夷之邦,瘴气横行。那些在朝廷触怒天子而获重罪的人,结局一旦被贬黜到南方,几乎是九死一生,没有多少生还的指望。
这其中就有一位文学大家,其人生际遇让后人倍感唏嘘,一生孤独无依,茕茕孑立,他就是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在谪居永州的某年冬日,柳宗元感伤起自己前途未卜,各种滋味涌上心头,不禁长叹一声,吟出了史上最孤独的一首五绝《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短短二十个字里,诗人为我们再现了一幅漫天大雪中,世上行人散尽,飞鸟踪迹全无的画卷。在白茫茫的江面上,停有一叶扁舟,一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老翁,为了生计所迫,独自矗立在风雪中。
此情此景,你作何感想?老翁是在钓鱼还是钓雪?是,也不是。麦叔觉得,老翁分明就是柳宗元自己,他钓的不是鱼,而是内心的孤寂,是人生的况味,是人到中年不如狗的无奈。
一百多年前的陈子昂,在蓟北也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不同的场景,相似的心情,只因他们都是一类人,胸怀大志却又报国无门,孤独寂寞悲哀苦闷无处藏身,唯有放声高歌,以抒胸中块垒。
02
大唐自“安史之乱”后,国力由盛转衰。
战争带给世人的,不仅是满目疮痍的家园,更有社会风气的突变。李太白笔下恢宏磅礴的大唐盛世不见了,如今的帝国已是一片垂垂老矣的沉闷之气。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年,柳宗元出生在河东柳氏家族。世人喜欢称他为“柳河东”,或“河东先生”。
柳宗元算得上是官二代,家境好。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位以“坐怀不乱”而著称的柳下惠。而最近的,则是唐高宗李治第一位皇后王皇后的舅舅。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好景不长,随着武则天上位,王皇后被罢黜,柳家人自然也跟着遭殃,家族逐渐凋零。
作为柳氏家族一员,尤其是家中独子,柳宗元肩负着重振家族辉煌的大任。
他自小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少年跟随父亲四处游历,既增长见识阅历,也目睹了社会现状。13岁弱冠之年他就以文成名,好不春风得意,接下来一路过关斩将,平步青云。
20岁高中进士,25岁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放在今天,柳宗元就是一个超级学霸,考试对他来说不过是手到擒来的事。
这期间父亲逝世,他回家守丧三年,然后娶了当时文化名人杨凭的女儿。之后的一段时光,他们夫妻恩爱,举案齐眉,仕途顺利,人生如果就这样走下去,那似乎没什么可写的故事。
正如汪国真所说:忧愁总是不请自来,不幸总是突如其来。
两年后,杨氏因病去世,这一年柳宗元27岁。因为对爱妻用情至深,柳宗元再也没有续弦纳妾。后来即使见到万千美女,怎奈有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遗恨。
他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化作了笔端的《亡妻宏农杨氏志》,缅怀了杨氏的贤良淑德,自叹“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盛年丧妻,人生况味,柳宗元早早地品尝人世的无常。
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03
处理好家中琐事后,柳宗元打起精神,背起行囊向着京城出发了。对他来说,人生理想高于一切。
他生性豁达,喜好交友,而此后他的命运完全跟好朋友刘禹锡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刘禹锡把他介绍给当时的朝廷重臣王叔文。这时,历史来到了公元年,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柳宗元的结局在这一年定格。
唐顺宗一继位,就重用王叔文和王伾,发动了“永贞革新”。
这场以匡扶社稷为己任,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以期开创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局面。古代的改革,失败者多,成功者少。在宦官的反扑之下,这场历时半年的革新黯然收场。
失败的代价也是沉重的,自古成王败寇,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皇帝老儿被迫退位,这个只做了8个月的帝王,转眼就成了太上皇,几个月后一命呜呼,开了历史先河。
那普通人的下场,可想而知。王叔文贬官后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先后被贬官到很远的地方做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这一年,柳宗元32岁,处于最意气风发的年纪,是他人生的分水岭。此后,他的后半生,一直被流放到外地,再也没有踏足京城。
白云苍狗,世事无常,命运诡谲地向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而他却没有还手之力。
04
从长安到永州,就像从天堂坠入地狱一般,一路上柳宗元的心情很是复杂。
他不断反思,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却落得如此下场?他想不通,政治这玩意儿原本就是勇敢者的游戏。
两百多年后,苏东坡也是一贬再贬到南方,但豁达豪放、随遇而安的他,面对同样的问题,却只是笑而不语。
到永州不久,母亲病逝,女儿夭折,房屋也失火了。人世间最悲惨的事情一件件接踵而至,他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心态,全部承受了下来。
这时,朋友刘禹锡,远在数百公里之外的朗州放声高歌《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世人大都伤春悲秋,我却觉得秋天也蛮好的。看到朋友活得如此潇洒乐观,柳宗元也不由得深受鼓舞,振作精神。
我不知道千年后的尼采是不是听过柳宗元的故事,但他说了一句非常霸气的话: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加强大。
此后,柳宗元完全融入了这边永州沃土,一呆就是十年光景。公务之余,他总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泛舟到郊外去赏花观景。
柳宗元的仕途无疑是失败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的失意,成就了他文学家和思想家的美名。
在永州,他留下了大量作品,《永州八记》、《捕蛇者说》、《黔之驴》、《三戒》等游记散文和寓言故事。寓言表面上讲动物的故事,其实说的都是自己和社会。
在大唐,贵族子弟是不允许与贫民通婚的。柳宗元发妻去世后,一直未娶。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伦理太过强大,不允许他家香火断绝,于是他就采取折中方式,与当地两个低微女子同居,总算留下了两男两女。
他觉得没有给两个女子任何名分,对不起她们,就写文章很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流放的日子,生活虽然平静,但柳宗元心里总不踏实,料想着宪宗有一天大发慈悲,诏自己回去建功立业。
古代的士大夫,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艰难抉择。
05
公元年,柳宗元42岁,他和刘禹锡等奉诏回长安,心心念念的京城我来了。
然而,回去不到一月,经常犯浑的刘禹锡又惹事了。刘禹锡约上十年不见的一干好友,在长安的玄都观饮酒作乐,好不痛快。兴奋之余,他提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下子可把皇帝老儿及身边走狗全得罪了,于是乎他们八个人怎么来的又怎么回去,不是原路返回,而是发配到更偏远的穷山恶水,几乎是不想让他们活着回京了。
第一次流放永州,柳宗元还有些埋怨刘禹锡,那么这次流放柳州他是完全活明白了。他不仅不怪罪朋友,反而愿意跟他调换地方,播州(今贵州遵义)实在太偏了,后来朋友纷纷上书求情,才改发配去连州。
疾风知劲草,危难见坚贞。
两个知己,从长安结伴同行,到了衡阳面临分别,柳宗元做了《重别梦得》,与刘禹锡告别。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只是这份美好的愿望,永远都不可能有实现的一天了,这一次竟是两人的永别。
在柳州四年,柳宗元做了很多事情,开办学堂,教化民众,解放奴婢,发展经济,努力造福一方百姓。
公元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享年46岁。去世之前,他把所有文稿和未成年的儿子一并托付给好友刘禹锡抚养。
此后的二十多年,刘禹锡倾尽全力整理朋友的诗文,结集成册《柳河东集》,抚养的孩子后来也考中进士,柳宗元泉下有知也当告慰了。
在高手林立的大唐,柳宗元一共只留下了余首诗歌,数量是不多,但也不乏传世之作。
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散文、游记和寓言方面,他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千年前的柳宗元是孤独的,但却一点都不庸俗,他用自己的坚守在那个黯淡无光的世界,凿开了一抹智慧之光。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