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东京11月10日电(记者姜俏梅)随笔:史上最强外国留学生——阿倍仲麻吕
年前,一位少年从“日出之国”即今日之日本出发,九死一生,只为渡唐求学。受中国时任皇帝赏识,在唐为官,官至二品。王维为其饯行,李白为他哭泣,他就是中日友好史上的传奇人物——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朝衡又称晁衡。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日本NPO法人历史驿站日前邀请日本东洋大学森公章教授和中国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勇在东京举办纪念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渡唐年主题研讨会,从中日不同视角解读阿倍仲麻吕身世经历。
日本历史驿站会长兼东大寺长老筒井宽昭在研讨会上致辞说,在飞鸟奈良时代,以中国和朝鲜半岛为中心,积极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对日后日本文化影响很大。其中既有抱着“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的信念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也有入唐学习终生未能归国的阿倍仲麻吕,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他们的功绩,理解国与国相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性。
翩翩一少年渡唐为求学
从公元年到9世纪末大约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19次之多的遣唐使。当时,遣唐使分为长期留学生和短期留学生两种,前者称为留学生·留学僧,后者称为请益生·请益僧。长期留学生可以在唐学习至下一期遣唐使到来,短期留学则是与当期遣唐使一同回国。
阿倍是倭王权时代以来的大夫氏族,仲麻吕的父亲是中务大辅五品上船守。据日本东洋大学森公章教授介绍,公元年,阿倍仲麻吕16岁时因学识卓越被选为第九批遣唐使,与井真成(18岁)和吉备真备(22岁)一同从难波津出发,走南路航线,由五岛列岛横渡中国东海,到达江南地区之后,长途跋涉来到唐都长安。
当时唐朝只有四五品子弟、年龄在14-19岁的适龄青年,才可到最高学府——太学学习,而仲麻吕是五品船守之子,时年16,是当批遣唐使中唯一符合资格的。学成之后,仲麻吕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关于仲麻吕的学识和能力,可以参考同期遣唐使吉备真备。吉备第一次回日本带回大量与唐文化相关的各领域物品,其中包括唐朝礼仪、历法、测量工具、音律乐谱,且通晓军事,不难想象仲麻吕应该也具备相同才能。
交友广泛有诗为证
《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是唐代诗人储光羲写给仲麻吕的。
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
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
吾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
出入蓬山里,逍遥伊水傍。
伯鸾游太学,中夜一相望。
落日悬高殿,秋风入洞房。
屡言相去远,不觉生朝光。
诗文描述了盛唐万国来朝的背景下,晁衡不远万里从日本来到大唐,在国子监刻苦学习,并登科入仕,诗中夸赞晁衡风度翩翩,表达了作者对晁衡的赏识与敬仰。
唐朝大诗人王维也是仲麻吕的知己好友,听闻仲麻吕要跟当时遣唐使藤原正清回日本,赶忙赋诗一首,送别好友。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诗人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路程遥远、归途风光、回国后的情景,使全诗神采焕发,也表现了作者对友人归舟安全的忧虑,预祝友人一路顺风,却又感叹别离后音信难通,流露出诗人依依不舍的深挚情谊。这一五言排律被收录在《全唐诗》中。
归途遭难埋骨长安
等到胜宝度遣唐使到来之际,仲麻吕已经50岁了。唐玄宗下令仲麻吕可以带着遣唐使一行人参观皇宫,并赠予遣唐使送别御诗,不得不说大唐皇上给足了仲麻吕面子。这批遣唐使中副使是仲麻吕同期赴唐的吉备真备,仲麻吕看到二度渡唐的吉备百感交集,他上书唐玄宗恳请回国。
然而,归途并不顺利,船队在琉球附近遭遇风暴,当时误传仲麻吕遇难。听到这一消息,正在广陵漫游的李白悲痛万分,挥毫写下《哭晁卿衡》一诗。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沈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在诗中将其比作明月,这颗明月没有回到故乡,而是沉默于碧海之中,诗人为此疼惜不已。
所幸仲麻吕和藤原所乘船只漂流到今天的越南荣市一带,遭遇海盗,同船死余人,唯独仲麻吕与藤原冲出重围,2年后于公元年辗转回到长安。仲麻吕看到李白写的诗感动不已,于是回赠一首《望乡》,其中写道: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
自此仲麻吕再无回国机会,最终埋骨长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