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交友中心 >> 交友中心优势 >> 正文 >> 正文

向上智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成都发展如何

来源:交友中心 时间:2022/10/17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0518420286668560&wfr=spider&for=pc

编者按

自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中国经济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时间已经过去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脱钩的不确定性,错综万变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成都作为一个在物流、人才和市场腹地与东部发达地区均存在明显不足的城市下一步究竟该怎么走?

是一拥而上去拼血抢项目,还是应该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在前瞻性领域谋篇布局?向上智库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就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及其影响进行科学分析,并结合成都实际,提出简要的针对性建议:

1、国家刺激政策逐渐退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应对;2、国外产能逐步恢复带来国内对外贸易短期冲高、长期回落的相关影响及应对;3、大宗商品上涨对产业和投资的影响及应对;4、区域经济分化的表现(供应链、价值链)和影响等。

近日成都市公布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年上半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亿元,同比增长13.1%,两年平均增长6.7%,相较于年上半年GDP.63亿元,名义增速高达15.7%,这个成绩不可谓不好。即便是放眼全国,这个成绩也算亮眼。

△上半年各城市GDP半年报,图据中华城市吧

但增长之下仍有隐忧,年上半年成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4.9%,相较于一季度的外贸形势:年一季度成都货物外贸进出口总值.4亿元,同比增长25.7%,可见外贸增速回落了10.8个百分点。

从结构来看,加工贸易占比从69.7%回落到66.1%,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东盟国家整体结构占比基本保持稳定。从进出口商品来看,成都出口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占比高达91.7%;进口也以机电产品为主,占比高达93%,这是成都在大宗商品贸易上不具备地理优势的直观体现。

除此之外,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亿元,同比增长24%,但成都在可选消费领域上市公司却仅有8家,不仅远远低于北京(51家)、上海(56家)、广州(27家)、深圳(33家),也低于新一线城市杭州(31家)、武汉(10家)、重庆(10家),仅与天津(8家)持平,平均市值更是在上述城市中垫底。

在日常消费领域,虽然平均市值仍有优势,但数量(6家)却低于上海(19家)、北京(9家)、广州(9家)等城市。(可选消费是指非必需消费,指除必须消费以外的消费,涵盖了家庭消费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媒体、酒店餐饮与休闲、专营零售、互联网零售、多元化零售、服装与奢侈品、家庭耐用消费品、汽车、汽车零配件、休闲设备与用品、综合消费者服务等等。在标普美国可选消费指数中,知名的公司包括亚马逊、家得宝、迪斯尼、麦当劳、星巴克、百胜餐饮集团、耐克、通用汽车、福特汽车、万豪、喜达屋等等)。

面对目前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趋势,成都应该何去何从呢?除了近日向上智库专家提出加大对科技方面的投入外,向上智库

全力向科技创新进军,四川和成都发展战略升级的建言,笔者认为还应该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

第一、对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做好政策传导机制“最后一公里”建设,保持战略清醒。

近日,央行出乎意料的实行降准,却于更早前,对各大银行的房地产客户进行贷款规模比重控制,意图已经非常明朗,即控制新投放货币流入房地产市场,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精准滴灌力度。

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特别在税收、金融、就业政策方面针对中小企业,保持积极的服务和支持态势。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在成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创造性、解决就业、稳定经济方面,有巨大的安定保障作用。

但由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缺失,因此尽管市场各央企、互联网巨头等主体纷纷瞄准了这个市场,却苦于缺乏整合各方的合理的顶层设计机制,导致央行放出的水到了各大银行,水龙头却拧不开。因此政府有必要牵头对如何建设政策传导机制“最后一公里”进行部署,加大科技创新基金对具有较好顶层设计机制的金融科技企业进行扶持和培育,着力培养能解决政策痛点的科技独角兽企业。

△年以来央行降准操作,图据明晰FICC研究

第二、对于政策积极扶持和鼓励的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数字赋能和强化碳计量。

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城市,兼具对内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和对外基础设施通达任重道远的双重发展任务。但国家不可能一直维持传统基建的高负债,因此除了重大基础设施保障外,传统基建已经开始步入下降通道。因此传统基建如何进行数字赋能,进行智慧基建建设,既是各大企业面临的任务,也是政府在城市基本建设领域需要进行引导和扶持的。

比如在城市道路施工中是否可以鼓励使用智能监测体系监测噪声、排水、尾气、安全等体系。

△成都“新基建”的发力目标为构建“四张网”

另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十年的基建不但是数字赋能的新基建,也是转型低碳排放的新基建。在这方面,成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成都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同时又坐拥四川水电大省和科技大省具有研发可替代新能源优势的资源,具有成为低碳城市的先决条件。

△我国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时间最短,任务最重

但由于碳排放交易所已落户上海,碳登记已落户武汉。因此如何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找到新领域突破呢?笔者认为不妨从碳计量、碳工艺、碳交易供给、碳金融等领域着手,鼓励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科技和金融力量联合开展理论研究、顶层设计和体系建设,通过搭建顶层设计、制定标准体系、强化政策扶持、鼓励成果混改、培育细分企业构建起完整的碳中和产业集群。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开市

图据世通社WNA

第三、面对群狼环伺的城市产业竞争,明确长期价值导向,保持持续战略定力。

近年来合肥凭借“最牛风投城市”强势出圈,押宝京东方、投注长鑫存储、联手接盘蔚来、引入比亚迪等一系列神操作,让合肥从长三角边缘一跃而成为最强制造业明星城市。相关链接:合肥,沉默中突围!

△长三角城市群都市圈

对此坊间多认为,成都应当效仿合肥,去押宝这一类造车新势力,但笔者却不敢认同。合肥能作为长三角制造业主导城市与长三角城市产业梯度演进的步调其实是一致的,背靠长三角的整个腹地市场和长三角核心城市日渐高企的建厂成本,合肥具有成都不可比拟的物流、市场以及产业挤出的优势。

那么对于造车新势力,成都是否需要有所行动呢?这里我们话分两头,一边说目前势头正猛的锂电池电动车。目前产业各环节价值分配已经非常明朗了。由于各地项目疯抢、政策扶持力度大,因此原料端的锂矿价格暴涨,从年锂辉石精矿从美元/吨暴涨至今年6月的美元/吨;碳酸锂更是夸张,从去年12月份的4.61万元/吨,三个月后直接涨至2月底的逼近8万元/吨,目前已经接近9万元/吨,这一趋势预计还将持续。原料端赚得盆满钵满,关键零部件端如电池端的宁德时代也是市值营收屡创新高,终端车企方面则依靠扩大交付规模,抢占用户,借助销售碳排放交易权和上市实现资本回报。特斯拉财报数据显示,年特斯拉销售碳排放交易权获利16亿美元,远超其7.21亿美元的净利润。

对于锂电池汽车产业链而言,成都在终端汽车制造方面由于市场腹地、零部件配套、充电桩建设、物流等方面与长三角城市均存在明显差距,因此花重金引入锂电池电动车可能出现得不偿失的血亏局面。但正处于产业风头阶段,成都也不能坐失产业红利。因此笔者认为,可分别对产业的三个环节采用不同策略,即选择扶持原料端、积极鼓励落地核心零部件端、产业基金适度进入商业模式具有良好前景的终端车企。在整车基地方面不建议投入过高比例的资源,引入研发销售总部以及汽车娱乐产业总部为主即可。

另一边,说说另一赛道的氢能源产业。氢能源产业是成都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四川每年弃水电量高达百万千瓦时,是用于制造绿氢的重要来源之一,与此同时,也是未来碳排放交易权的重要供给来源。这也是近年来华电、三峡、大唐等电力央企密集入川的重要原因,东方电气、厚普股份、法国液化空气等也重仓四川,但由于氢能产业链各环节成本过高,很难在现阶段实现市场化规模扩张。如何实现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部件本地化、批量生产,如何降低加氢成本和优化储运方式,如何降低加氢站建设成本等都需要开展系统性论证和顶层设计。相关链接:跨越马斯克的嘲笑,思考氢能的终局

因此政府应牵头组织各知名企业、全国高校、国际车企巨头、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共商对策,对制氢、储运、加氢、制造、服务、汽车娱乐、回收等全产业链环节抓紧进行顶层设计、抱团取暖、合力攻坚,避免出现锂电池电动车前期一拥而上、无序发展、伤害用户体验、浪费政府财力支持资源等情况,确保政府的专项政策措施对症下药、财政补贴资金精准滴灌、产业基金孵化及时、企业培育雨后春笋的局面呈现。(鉴于文章篇幅有限,笔者很多建议只能简要描述,对于具体的行业分析,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