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社出版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主张,不仅影响了曾国藩、梁启超、梁漱溟、钱穆等名家,更是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传习录》是王阳明讲学以及与弟子对话的语录集,记载了他“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核心思想。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和学者孙钦香潜心研究阳明心学多年,从《传习录》中提炼出99个最能体现王阳明思想精神的经典章句,并做了详尽的注解和评析,以提纲挈领的方式、简明通俗的语言,深入剖析《传习录》的哲学内核,让我们了解王阳明的为人,领悟心学的智慧精髓。内文选读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集评》本第3条)徐爱问:“至善如果只从心中寻求,恐怕不能穷尽天下所有事物之理吧?”阳明说:“心就是理。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徐爱又问:“比如事父的孝、事君的忠、交朋友的信、治理百姓的仁,其中有许多节目仪式需要讲求,恐怕也不能不考察吧?”阳明说:“世人被这个说法蒙蔽很久了,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明白的,今天暂就你所提的问题来谈一谈。比如事父这件事,总不成要在父亲那里寻求个孝的理?事君,总不成在君主那里寻求个忠的理?交友、治理百姓,总不成也要在朋友和百姓那里寻个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都只是在此心寻求即得,所以我说‘心即理’。如果此心没有丝毫被私欲遮蔽,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添加一分一毫。如果此心全是天理,那么表现在事父上自然就是孝,表现在事君上自然就是忠,表现在交友和治理百姓上自然就是信和仁。因此只须在此心上做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即可。”徐爱问:“听了老师您这番解释,我已觉得有所醒悟。但是旧说依然萦绕心间,我还不能完全看破。比如事父这件事,其间早晚请安问候、嘘寒问暖等生活细节条目,难道不需要讲求吗?”阳明说:“怎么不讲求?只是要有个头脑,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比如讲求寒冬保暖,也只是要讲求尽自己的孝心,不使有一毫人欲夹杂其间;讲求炎夏避暑,也是要讲求尽自己的孝心,不使有丝毫人欲夹杂其间。如果此心没有人欲,全是孝心,那么冬天自然会思量父母的寒冷,自然会去采取保暖的方法;夏天自然会思量父母的炎热,自然会去了解消暑的办法。防寒消暑都是那纯孝的心发出来的,必须先有纯孝的心,人才会思量讲求这些防寒消暑的方法。比如就一棵树来说,树根就是那颗诚恳孝敬的心,枝叶就是尽孝的许多细节条目。树必须先有根,然后才能长出树叶,而不是先讲求树叶,再去栽培其根。《礼记》上说‘孝子心中有深爱者,心中必定是和气的,其脸色必定是欢愉的,欢愉必然展现为温婉的面容’。必须先有深爱父母的心为其根本,自然会有和气、欢愉、温婉的表现。”按照徐爱的理解,“至善是心之本体”就是追求“至善”只从自己的内心出发,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对天下众多事物之“理”的讲求。对徐爱此问,阳明用“心即理”命题作了直截了当的回答。如就“事父”“事君”“交友”“治民”等伦理政治实践活动来看,这些行为的伦理准则都存在于行为者的心中,而不能向行为的对象上去寻求。这说明作为“理”的伦理规范不在行为者的心外而在行为者心中。此即阳明“心外无理”。既然一切伦理行为源自每个人内在的本心,只从“纯乎天理之心”的本心发动去做,便可使行为真正符合“孝”“忠”“信”“仁”等道德准则。若本心受到蒙蔽,则需要做一番“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阳明用“树木”作为比喻,将“诚孝之心”(理)比作“根”,“许多条件”(行孝节目)比作“枝叶”,强调伦理实践须建立在善良本心的基础上,由此出发,使得人心“无一毫人欲间杂”,那么,人的行为必然合乎道德规范。至于“枝叶”等各种知识“条件”,则只有外缘性的助益作用。《中国群星闪耀时Ⅱ:时代沉浮中的孤勇人生》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李鸿谷出版时间:年12月出版机构:现代出版社在上一本《中国群星闪耀时》中,从一个世纪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开始讲起,选取了新文化运动的革新者蔡元培、胡适、梁漱溟,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翻译家傅雷,收藏家张伯驹,学者钱锺书,作家沈从文、萧红、张爱玲等10位人物,他们从不同领域发出的光芒,照亮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天空,一起构成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气象。他们的故事在讲述中被娓娓道来,他们的学识和思想,延续至今,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依然会被这些人物的人生际遇和精神气质所触动。这一本则选取鲁迅、巴金、陈寅恪、杨绛、齐白石、梅兰芳等各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通过三联记者翻阅史料,辗转世界各地采访,实地考证,积累15万字的独家资料写成,全方位展现了大师们的真实人生,还原了他们在时代沉浮中的命运遭际与个人选择。在思想和文学领域,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有一生都在追问人性的巴金,有将老北京气息和市井悲喜写入灵魂的老舍,也有从未振臂一呼却始终在时代风浪中抱持读书人尊严的独特的杨绛。杨绛出身名门,学贯中西,在学术和文学的世界之外,她与钱锺书这个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相濡以沫的情感,随着她晚年散文集《我们仨》的持续畅销,不但打动了无数中国读者,也让人思考一个时代里,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成为一种精神性的象征。在历史考古领域,选取了非常重要的几位人物,有阐述“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国学大师陈寅恪,有“不冤不乐”的收藏家、文物专家王世襄。在艺术领域,讲述了“真有天然之趣”的中国画坛巨匠齐白石,讲述了关照人间情味的丰子恺和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们都是帮助我们理解20世纪中国艺术的重要人物。除此之外,也将目光拉近,去追述几位前几年相继离开我们的文化大家,比如无数读者热爱和痴迷的金庸,他如何以新派武侠小说的辽阔江湖,构建了全世界华人在文化意义上的想象共同体?还有在80年代以家国乡愁点燃两岸情感的诗人余光中,他身后有一代文化人怎样的人生际遇和历史母题?还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作家李敖,在他不老狂徒的形象背后,又是什么样的价值和理想?这几个人物和我们生活其中的时代更为接近,他们的故事,某种程度也将我们带入更多个人的情感记忆。这些人饱含着奋不顾身的孤勇和对生命极大的热情,在对时代、家国的责任和关照中,完成了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他们起落沉浮的人生故事,既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找自身道路的缩影,也是百年中国风云际会的侧影。回望他们起起落落的人生、在历史沉浮中的选择,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探寻,对我们当下面对生活与困境也是一种指引。《正南看北斗:一位欧洲汉学家眼中的中国巨变》作者:吕光东出版时间:年1月出版机构:译林出版社作者吕光东(LucKwanten,—)是比利时重要汉学家、西夏学学者,在西夏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前瞻性探索,使得湮灭近八百年的《番汉合时掌中珠》重见天日。他曾被芝加哥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兼任远东图书馆馆长,著有《游牧帝国》及多篇学术论文。在《正南看北斗》中,吕光东娓娓道出其与中国的联结与渊源,经由自己在中国生活近四十年的亲历故事和鲜活经验,在动人的故事间传递出中国文化文明正面美好的信息。整部作品既具有感性的鲜活,亦闪现理性的深刻;既富于日常的温度,也体现学术的深度,从非常独特的视角,向世界读者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吕光东青年时代迷恋加缪、凯鲁亚克,后者的《达摩流浪者》对他影响最大,将他引上了智识之路;书中引用很多梵语佛经的名称,激发了他研究佛经佛教,乃至中国历史、语言和文化的兴趣。这是他与中国结缘的缘起,也是他从事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原动力。他说:“我喜欢中国,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这个国家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几乎耗去了我毕生的研究精力。”他与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魏查理教授是大学同窗好友,也是一生的学术知己,“研究中国,了解中国”是他们毕生的学术追求。从年第一次受邀来中国参加中国古典学方面的会议,到从事中国研究的学术之路,再到其与中国夫人客居中国近四十年的生活历程,吕光东在《正南看北斗》一书中以贯穿一生的记忆之径,生动讲述了他与中国的一世情缘,于个体化叙事中真实呈现他对中国的了解与热爱。年,吕光东与太太创立大苹果公司,引进了诸多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如《麦田里的守望者》《英国病人》《时间简史》《谁动了我的奶酪》等,同时也助力中国图书走上国际舞台。“大苹果”曾被亚洲福布斯评为中国最大的版权代理公司,吕光东夫妇也被誉为“文化大使”。吕光东深谙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懂得中国人的性格与感情,他说:“我和太太在中国受益良多。我们在中国结为秦晋之好,还在中国拥有了很多朋友。”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国之爱深沉厚重,令人感动。吕光东是在改革开放时代来到中国的。他住过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之后搬到上海市中心的寓所;他游历过中国很多名胜古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中国一直都在改变,日新月异,永不停息”是他对中国一成不变的印象。“我们过去憧憬的未来已经来了。它仿佛悄无声息的猫爪,来得无声无息;又像是从虚空中降落下来,气息覆盖了全中国。从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到淳朴静谧的小村庄,未来的气息无所不在。……如果某一天,你去别的小区看看,或者去一个很久没去的城市,你就能发现巨大的变化。就像我们时隔十年再去福州、长春和哈尔滨一样,眼中所见皆是变化。中国各地的变化带给人的不只是吃惊,还有十足的震撼,因为这些变化是积极向上的,令人感到既舒适又舒心。”在《正南看北斗》中,作者以其在中国的沉浸式生活体验,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建设和民生改善,包括生活条件、公共交通、服务(快递业务等)、沙漠治理、社会治安、中国高科技等具体领域的变化发展落笔,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美丽画卷。那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朴实的故事,因为作者身为外国人的别样视角,写出了我们不曾感受到的体验,平添不同的韵味和新奇的感受,更易激发读者的兴趣,触发读者共鸣。这些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真实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不同方面,从而向世界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传播和平发展、美好生活的中国声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