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人士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是一项系统工程。本篇工作研究反映了一名智障青年在深圳市智力及精神残疾人阶梯式职业康复服务项目接受康复训练,社工对其开展的辅导工作,以及工作中的思考和总结。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小P,男,年1月12日出生,智力四级残疾,初中学历,单亲家庭与母亲一起生活。
(二)个案背景资料
服务对象性格自卑沉闷,情绪稳定,健康状况良好,个人无不良行为,缺乏主动社交意识,在社区也曾试过加入社区篮球玩伴一起打球,有被不良青年欺负的情况,与母亲和姑姑关系较好。
年5月进入深圳市智力及精神残疾人职业康复服务项目接受职业康复训练,在适应期内向社工表示不适应康复环境,希望退出服务,社工遂介入提供服务。
二、问题分析
(一)自信心不足
服务对象性格自卑沉闷,人际交往能力弱,与人沟通动机、自信心不足。对未来能否就业、可从事何种职业没有自信。
(二)支持网络缺乏
服务对象的支持网络薄弱,在深圳只有妈妈与姑姑。原就读学校为普通学校,同学对服务对象的接纳程度低,毕业后再也没有与同学来往。
(三)职业规划意识弱
服务对象希望能够通过康复训练获得就业技能,但对自身从事何种职业没有想法,什么都想做,又怕什么都做不好,对未来职业缺乏思考,没有职业规划意识。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个人自信问题。
帮助服务对象学习沟通技巧,提升社交动机,认识自身的优势,正确认识问题,规划未来生活,增强自信。
2.支持网络缺乏问题。
帮助服务对象学习沟通技巧,提高结交同龄朋友的能力,建立正向积极的朋辈社会支持网络。
3.职业规划意识弱问题。
帮助服务对象分析职业前景,引导服务对象选择自己有兴趣,通过努力能胜任的职业,同时,帮助服务对象学习职场规范、提升职业能力,做好职业规划。
(二)介入策略
由于服务对象为智力残疾人,受单亲、他人排斥等成长环境因素影响,养成了自卑、沉闷、对他人缺乏信任的性格,因此,社工计划先取得服务对象信任,建立良好专业关系,再通过个人成长计划分析、讨论、制定、执行落实,逐渐提升其自信与能力,实现重返社会、推动就业,自食其力,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四、理论基础
(一)增能理论
增能是指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的为服务对象所提供的帮助应该着重于增进他们的能力,以对抗环境的压力。也就是说“个人的无力感源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阻碍人的能力发挥的环境障碍是可以改变的;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站在发展的立场上,通过一定的方法,残疾青年也能够有自己的美好生活,科学的训练,配合完善、系统的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他们的自信心、社会功能。增能不但在于增强其原本丧失的机体的功能,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甚至可以减轻他们对社会的“拖累”。
(二)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人生命过程的组成部分,每个人拥有自己一定社会支持网络。
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社会支持网络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
此案例中,服务对象家庭及社区、社会支持系统都十分薄弱。一方面,可以运用当前团队力量、服务对象母亲,共同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以满足服务对象较紧迫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活动,扩大其交友圈,扩大其支持网络。
服务对象带领学员学习篮球
服务对象参加社工开展的毛线编织小组
五、介入过程
(一)第一阶段
目标: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收集服务对象背景资料,给予心理支持,并了解需求。
主要内容:社工运用同理、鼓励、展望、自我披露等技巧,通过走访训练部、中途宿舍部工作人员,了解服务对象在表现,以及主动关心服务对象及其母亲,消除他们的隔阂心理,建立良好关系。与其母亲一起,分析讨论服务对象的需求,共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