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是个谜,据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另一种说法是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往绵州的昌隆县(今四川江油)。《新唐书》记载道,“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二十五岁之前,一直没有离开过蜀地。约十八岁时,他隐居在蜀中大匡山读书,还跟道士学过纵横之术,他还在四川多处游历。由于蜀中多崇尚任侠之风,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是在漫游求仙和任侠中度过的,因此李白在年轻时就形成了狂傲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这对他日后创作的诗歌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当然也使得他日后在政治道路上充满荆棘。
二十五岁开始,也就是开元十三年(年),李白走出蜀地,四处漫游,到过洞庭湘江、会稽(今绍兴)、庐山、襄阳等地,大河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也创作出大量优秀的诗篇。其中《望庐山瀑布》这样写道: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不久,李白定居湖北安陆,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另一位诗人孟浩然。二十七岁时,李白在安陆与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完婚。
此后的十年中,李白就以安陆为中心,又展开了十年的漫游之旅和干谒之旅。所谓干谒,是古代的一种诗体,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在的自荐信。
李白希望通过自荐走上仕途,他不屑与那些寒门学子通过苦读参加科举来进入仕途,但他这种干谒之路无人赏识。前此李白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往长安,谒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垍。他曾给当朝名士韩朝宗写过一篇《韩荆州书》来推荐自己,结果却石沉大海。
渐渐地,李白失望了。他举家迁往山东任城,与当时的名士孔巢父隐居于徂徕山。本来是打算一直隐居下去的,不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于他在各地小有名气,也可能被某人举荐过,李白写过的干谒诗被皇帝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看到了,玉真公主对李白的诗文相当崇拜,并引荐给了李隆基。此时李白已经四十二岁。
天宝元年(年),李白被李隆基召见。李白很是兴奋,因为皇帝给了他很高的接待规格。李白的族叔李阳冰曾在《草堂集序》写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白认为李隆基肯定会重用自己。
李白过于自信了。李隆基虽然很欣赏李白的诗文,但给与李白很高的接待规格,完全是看在他妹妹玉真公主的面上。因此,李隆基只给了李白翰林待诏的职务。这个职务并没有具体的工作职责,平时也就是写写画画,如果皇帝陛下想起,就要你写写诗文而已。所以渐渐地,李白厌烦了这份工作。他在这个职位上呆了三年,期间李隆基也几次宴请他,他也没有抓住机会让皇帝重用自己,而是一副桀骜不驯、目空一切的样子。
李白在这种苦闷、怀才不遇的境遇中度过每一天。其实,李隆基明白,李白不具有政治才能,只能算是文才。后来,李白在朝中得罪了权贵,被李隆基赐金放还。李白就这样离开了长安城,但他依然坚信他的未来是“乘风破浪为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没有想到,自此之后,他的人生每况愈下。
天宝三年(年)夏,李白到了东都洛阳。他在这里遇到了同样不得志的杜甫,两位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见面了。唯一不同的是,李白的诗文已闻名全国,而杜甫虽然风华正茂,却依然默默无闻。
杜甫(-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与李白一样,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浪迹天涯,历经坎坷、不受重用等,杜甫也希望步入仕途,还想当上宰相。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开元十九年(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李白与杜甫相差十一岁,此次相遇,但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定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见面,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另一位诗人高适,只是此时高适还没有进入朝廷。高适是一位边塞诗人,曾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任淮南节度使。这里不扩展高适政治方面的内容,他的诗也很多,想必大家还记得一首《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感到担忧。三人虽理想相同,但各有大志,这也注定了他们的友谊不会长久。这年秋天,三人分手告别,各自朝自己的理想之路前进。
天宝四年(年),杜甫终于结束了自己的漫游生活,转年他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准备参加当年的科举考试。这时,杜甫已经三十八岁。
可是,当时的当朝宰相是李林甫,他为了取悦李隆基,造成人才已经全部集聚在朝廷的假象,故科举榜文出来后显示:无一人及第。杜甫当然也就落选,这对他是致命的打击,因为他将此次考试当做自己成功的唯一机会,可最终却惨败而归,杜甫感到绝望了。
杜甫虽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但他的性格比较偏执。《新唐书·杜甫传》记载,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但不切实际。杜甫不具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量。因此此次科举失败后,他像一只斗败了的公鸡,再也没有鼓励勇气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而且经济也开始拮据了。
想起当年杜甫二十四岁时,那时他也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但他没将科举考试放在眼里,那是一次小试牛刀,虽然没考上,他也没影响他的心情。他继续漫游。其中《望岳》就是那时候写出来的:
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就在这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在东鲁第三次相见。短短的一年多,他们两次相约,三次相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直寻访隐士高人。这年冬天,两人分手,自此之后终生再未相见。
李白离开东鲁时,李白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和杜甫分别后,李白沿途到了会稽,凭吊已经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两人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等,徜徉在山水之中,他即兴写出了很多著名的诗句。离开会稽后,李白前往金陵,遇到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他们通宵达旦地唱歌,尽情地畅游玩乐。自从长安游历到江南,李白的人生道路上又经历了第二个十年的漫游生活。虽然此间有时居无定所,有时穷困潦倒,但他从未对自己失去信心,更是对大自然产生了深深的眷念之情。虽然此时李白有些落魄,但也是他一生中最为休闲和欢乐的时光。
李白此时的情形是这样,而杜甫由于科举失败,第一次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五年的辛酸生活,让他从过去的锐意进取和踌躇满志,到如今的叹息忧虑和无限悲凉。
天宝十年(年)正月,李隆基举行祭祀大典,希望天下名士广进歌颂佳句。此诏书一发布,引起了杜甫的极大兴趣。于是杜甫情真意切地写了三篇《大礼赋》,居然得到了李隆基的重视。于是李隆基当即召杜甫进宫,然后让宰相班子对杜甫进行命题考试。
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杜甫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杜甫入仕的愿望再次落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完全失去了自我,只能靠朋友接济过日子。天宝十四载(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十月,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生涯,而此时的李白却因为参与永王李璘叛乱被捕了。虽然后来被宋若思、崔涣营救。他成为宋若思的幕僚后,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乾元元年(年)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
杜甫目睹了叛军在长安城内的种种暴行,以及老百姓国破后的种种惨像,这让杜甫感到悲天悯人和悲愤于心,这期间他写了很多诗句,比如《悲陈陶》、《哀江头》等,但最让人打动心胸的是《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至德二年(年)四月,杜甫冒险从长安来到凤翔李亨的行在。有感于杜甫的忠心,李亨给了一个左拾遗(八品)的官职。但是,由于当时房琯不等借兵来到就与叛军作战,结果遭到大败,而杜甫却为房琯开脱,杜甫具有同情心,可是,皇帝就没有同情心吗?何况房琯也确实犯下了大错。因此,李亨开始疏远杜甫。从这点上看,杜甫不懂政治。次年六月,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杜甫仕途之旅的最后一站。杜甫不到一年便辞官而去。
乾元二年(年)末,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西郊盖了一座草堂,杜甫总算有了安身之地。时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的严武是他儿时的玩伴,很是照顾他,草堂也进行了大面积的扩充,杜甫和家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乾元二年(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上元二年(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后去世。杜甫曾评价他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宝应元年(年)七月后,剑南节度使严武病故。杜甫失去了这个依靠,只得离开。大历元年(年)到达夔州,得到了夔州都督柏茂林的优待。在这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是杜甫过得最为舒心和安定的日子。
大历三年(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复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十一月,千古诗圣病逝由潭州前往岳阳的小舟上,终年五十八岁。
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反对唐玄宗李隆基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但由于李白个人的生活阅历,又使他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始终忧记于心,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感。他们两人代表了唐代诗文的最高境界,被合称为“李杜”。
由于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就对与后世的影响来说,杜甫的影响力更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