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权融资的特点
长期性,股权融资筹措的资金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
不可逆性,企业采用股权融资无须还本,投资人欲收回本金,需借助于流通市场.
无负担性,股权融资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股利的支付与否和支付多少视公司的经营需要而定。
股权是企业的初始产权,是企业承担民事责任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基础,也是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控制和取得利润分配的基础。
股权融资形成的所有权资金的分布特点,以及股本额的大小和股东分散程度,决定了一个企业控制权、监督权和剩余价值索取权的分配结构,反映的是一种产权关系。
股权融资的渠道
股权融资按融资渠道划分主要有两大类:公开市场发售和私募发售。
所谓公开市场发售,是指通过股票市场向公众投资者发行企业的股票来募集资金,包括我们常说的企业上市、上市企业的增发和配股都是利用公开市场进行股权
融资的具体形式
所谓私募发售,是指企业自行寻找特定的投资人,吸引其增资入股企业的融资方式。绝大多数股票市场对于申请发行股票的企业都有一定的条件要求,例如中国
对公司上市除了要求连续3年盈利之外,还要企业有万元的资产规模。因此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较难达到上市发行股票的门槛,私募成为民营中小企业进行
股权融资的主要方式。
股权结构:创业公司必须面对的难题
股权结构的重要性,我们在谈论、探讨、研究企业管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从战略、流程、市场、绩效考核、人力资源、制度建设、企业文化等方面入手,但这些可能多少有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嫌疑,最终结果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治本则需要讨论公司股权结构。
相对于股权结构,公司战略、组织流程、市场营销等其他各个方面都显得次要。不同的股权结构发挥不同的作用。股权结构不仅决定了权利关系、企业理想,还决定了包括公司战略、组织流程、决策方式等在内的各种公司行为(态度、方法以及表现),并最终导致了相应的结果,即绩效。只有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股权结构的影晌力才开始逐步减小,但同时这本身还意味着股权结构的自然作用,是产权结构让事情发生了变化
二、股权结构背景:企业低存活率与合伙人股权
业内有种说法,投资=投人=投股权结构。可见,股权结构对一家公司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数据,截至年5月底,中国的企业数量是万户。中国每天有1万多家企业注册,平均每分钟诞生7家企业。但是,中国企业的存活率却很低,近一半企业的存活期不到4年。
即便是拿到融资的企业,也很难说都能存活。易凯资本CEO王冉提出“警惕C轮死”,预测90%企业会死在C轮。很多企业会走上“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之路。我们不去逐—分析每家创业企业具体的死因。但是,影响创业企业生死存亡的,肯定包括合伙人股权分配不合理的因素。
三、股权分配:利益结构要合理
现实生活中,股权结构的情形大致有如下三个大类
1.股权平均分配,企业致命隐患
我们在现实中经常碰到这样的股权比例:两个人合伙,一个人51%,一个人49%,或每个人50%;三个人合伙,分别为40%、30%、30%,甚至有的是各33%;四个人合伙,每个人25%;五个人合伙,每个人20%
为什么平均股份会失败?我归纳原因如下:
首先看两个汉字:忠与患。一个“中心”是忠心耿耿的“忠”,两个“中心”是祸患无穷的“患”,创业企业如果有两个中心,谁说了算?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企业股东都说了算,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思考:人和人为什么会合伙?因为1+1大于2,合伙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不是相反。人与人的合作背后到底是什么?试问谁愿意和一个乞丐交朋友?那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和一个乞丐交朋友呢?
我们再去思考为什么合伙人会分手。因为人和人的能力不一样,对企业的贡献一定不一样。如果股份平均,能干的人长期付出却得不到更多回报,干看干看就不想干了。“价值”一词隐含的意思是付出与收获要匹配。干的不一样,得到的一样,一定出问题。人与人的合作起步于“情”,但是最后一定长久于“利”!当利益失衡的时候,也就预示看股东的合作开始瓦解。
这就是股权平均分配里的问题。如果你要再次创业,千万不要平分股份。最好的股份结构是这样的:1大于2+3、1大于2+3+4。在创业初期一定要一个人说了算。如果你的仚业没有核心大股东,你们平均股份,那么趁着企业还不大,要赶紧调整;否则越走越累,平均股份是走不长久的观察身边成功的企业,往往有一个核心大股东说了算,如马云之于阿里巴巴,任正非之于华为,刘强东之于京东初创企业,不要用兄弟情谊去追求共同利益,而要用共同利益去追求兄弟情谊。平均股份的企业之所以还活看还可能是因为企业还没有赚大钱,彼此之间的矛盾还不是足够大。
2.股权人资倒挂,发展潜力受阻
举一个例子:我认为中国90%以上的企业家是不懂股权的,股权培训市场非常大。现在我准备和投资人启动股权培训,启动资金需要万,我只有10万,需要找投资人给我投资,股份比例怎么分?传统观点是投资方占比90%,我占比10%。这样合理吗?如果投资方占比过高,会挫伤人力股即我本人的积极性,显然合作不会长久。那如何设计股份比例呢?既要对资本定价,还要对人力进行定价,在此例中,可以采取资本占比不超过20%的原则,进行动态的股权设计,最终实现长远合作。
3.股权相对均等,人数太过分散
股权相对均等,人数太过分散,这种情况有别于上述一股独大″和“绝对均等”的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股权分布状态。在比较分散的前提下,一个或少数几个股东占有相对比较集中的股权,相对控股,并发挥召集人的作用。
应该说,每一种股权分布都有它的肯定和积极意义,但一个合理的股权设计可以让创业公司日后避免诸多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诸多失败的合伙人,其导火索都一份失败的股权结构设计。
多位合伙人一定要有主导者,且主导者需要把控股权分配。当然,这并不一定要有足够多的控股,众所周知马云在阿里巴巴的持股不超过8%。股权控制的关键在于股权分配刑式—2/3左右的股权需要集中分配给“有需要”的主体,可以是一个人或者是多个人随看联合创业成为主流,公司股份需要在多个团队成员同进行分配,主导者的股份占比显著降低,部分主导者融资之前的股份比例甚至不到35%。但事实上,从个中长期的角度来看,过于分散、平均的股权结构对公司可能是隐患,甚至成为公司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暗雷初创企业必须推选出明确的主导者来做绝对的大股东。如果创业初期大家的贡献和条件相差不大,建议主导者通过个人向公司注资的方式获得更高的股权。股份
上的明显优势对于主导者在团队内部增强影响力和话语权很有帮助。但与此同时,主导者持有的股份比例也不能过高,需要为创始团队留出股份,也为员工和后续核心成员留出期权的空间。
合伙创业的时候,大多是因为惺惺相惜、理念相同;而分道扬镳的原因却可以有很多,为了在出现这种窘境时尽可能地保护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创业之前一定要提前签好退出协议,眀确不同退出情况下的股份处理和转让相关条款、机制。如果创业之前顾及情面,没有明确规定出现问题后的应对和调整机制,一旦不利情况发生,公司和剩余股东将陷于被动的境地。
创业期的公司一般都是有限责任公司,出资形式可以是现金、实物、知识产权等,其中现金以外的出资需要评估或者大家协商,按价值设定股权比例。即资金算部分,工作能力算部分,原来的背景、将来的贡献也算—部分,从这三个层面来划分股权比例。股权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利益结构要合理,与贡献要正相关。比如销售型公司,负责销售的创始人占股份多—些;而产品型公司,负责硏发的创始人就占股多—些。基本的原则就是股权只发给不可被替代的人,可被替代的人一般不需要股权。
对于—开始不在公司工作的创始人,大家评估他的贡献,给他—定的股权,建议不要超过5%。这种创始人往往都昰资源型的,比如可能掌握一些流量或者有客户关系,在创业初始特别重要,但是公司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重要性就会降低。如果他拿的股份太多,反而会变成一个障碍。如果觉得这样的人比较重要,可以在利益分配上根据他提供的资源给一些补足。创始人不在公司全职工作,这种兼职创业基本上成功率很低。
只出资金的创始人其实就是一个民间的天使投资人,也可以给股份。对一个公司来说,出资人占什么样的比例,实际操作者又占什么样的比例,需要一个博弈过程才能达成共识,想—下子确定下来是比较难的。但是,第一期天使投资人,最好不要超过30%。如果太高,再做几次融资,主要的创始人很可能就不控股了,对有着长远创业激情的创始人会是一个伤害。
四、决定发起人股权比例的四因素
股权结构设计,股权分配比例是基础。股权比例不合适,是股权结构设计的硬伤,也是导致创业团队分家的重要原因。每个发起人的股权比例取决于四个因素创始人身份、发起人身份、出资额、岗位贡献。
首先,创始人身份股,是指CEO身份应该获得的股权比例额度,是其独占的。为何要让其独占呢?主要是因为在创业项目发起时,CEO往往是牵头人,是创意的来源,其对该创业项目最具有使命感,这样的人如同华为的任正非、阿里巴巴的马云。在比例上,参考值为25%,如果是3人以上团队,该配额不应低于20%。根据早期发起人的多少,可上下浮动10%。
其次,发起人身份股,是指合伙人身份应获得的比例额度,这部分是均分的。均分就是吃大锅饭。在这里各个合伙人一起创业,应无论职务、出资一律平均获得该配额的股权分配。这部分比例,一般为10%左右。
再次,出资额,是指现金出资以及渠道资源等能评估作价、能获得的股权,不包括来自外部的天使或种子投资,仅仅考虑全职的发起人的出资。对于这部分股权比例的额度,各发起人按照实际出资比例获得分配,一般来说该部分所占的股权比例应不超过20。
此外,岗位贡献股,是指发起人所在的岗位,能给创业公司带来的预期业绩贡献。能够获取这部分股权的,应该为全职创业的发起人。该部分比例般为45%。
根据发起人职位和公司业务导向,确定各自比例,可在均分原则上进行浮动调整。如果是兼职,则只能是该岗位全职的20%股权,其余待全职后可分配同时,考虑早期发起人自有资本投入的情况,这能够避免传统模式下,谁岀资比例髙谁获得的股权比例就高的弊端。
我们已经进入合伙创业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创始人需要可以并肩作战的合伙人。而公司核心创业团队之间建立共创、共担、共亨以及阳光透明、相对公平合理的合伙创业文化,做好合伙人股权分配,有利于吸引合伙人。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创业者还在犯股权分配的常识性错误。初创企业的基础,一是合伙人,二是股权。基础没打好,纠正的代价极大,甚至无法挽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