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俯仰两无愧——叶圣陶文献展(第一期)”正在苏州美术馆举行(展期至9月16日)。近日,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商金林以《叶圣陶的精神世界及完美的人格》为题进行了一场讲座。《澎湃新闻艺术评论》根据讲座实录整理并刊发。
商金林
图片来源: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叶圣陶出生于平民家庭,只有中学学历,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谦虚好学,注重实践,专求生活的充实,脚踏实地﹑点点滴滴地积累信心、经验和成就,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少有的从初等小学和幼儿园教起一直教到顶级学府的教育家,从初等小学教材编起一直编到大学教材的大学者;是从中学年级小报编起最终成为大出版家。
新中国成立前,叶圣陶是语文教育的大师,同时也是商务印书馆台柱、开明书店的灵魂。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同时兼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把主要精力放在出版、教育和中小学教科书的编撰方面,成了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开拓者,以及教科书尤其是大学以及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奠基人。“文革”后叶圣陶担任中央文史馆长、中国民进促进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许多重要职务。而最为人称道的,是叶圣陶先生身上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气象或气度,也就是他的精神世界及完美的人格。
叶圣陶
1.像一个“苦工”那样“苦”做出来
叶圣陶的一生,树立了一个典范。我们完全可以像他那样认认真真地去“做”,沿着他开创的“成才之路”接着往前走。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名人巨子灿若星河。但真正让我们可以“照着学”和“照着做”的并不多。我们向他们学习更多的是学识﹑思想﹑精神层面的学习,却不可以“照着做”,也不可能“照着做”。
叶圣陶先生不一样:出身于苏州城内悬桥巷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叶钟济,职业是账房,为一位姓吴的地主家管理田租,月薪仅十二元。母亲朱氏料理家务。叶圣陶在《略述我的健康情况》一文中介绍说:
我母亲是我父亲的第二位续弦,生我的那一年,我母亲三十岁,我父亲四十七岁了。我生后第三年又生了妹妹,再过四年生了第二个妹妹。大妹妹十三岁时病故。
那时,叶圣陶家里除了父母亲和两个妹妹之外,还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仅靠父亲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日子的窘迫可想而知。年11月27日日记中写道:
我家无半亩田一间屋,又无数十金之储蓄,大人为人作嫁,亦仅敷衣食。
“我家无半亩田一间屋”,称得上是比较贪寒,没有靠山。他只念过一年小学和五年中学。年在草桥中学毕业后当上了初等小学的教员(小学二年级的级任老师),年7月,被旧势力排挤出校。同年9月初,到苏州农业学校任书记,刻写和印刷讲义,每天必须缮写蜡纸八千字,还有油印出来,他实在忍受不了校方的苛求,只好离职,于是靠写文言小说换取稿费贴补家用。年4月,由郭绍虞介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担任小学高年级教员,还当过一学期的幼儿园老师。
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由上海群益书社出版,自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新青年》。叶圣陶受到《新青年》的影响,誓言要做如“初春”﹑如“朝日”那样“新鲜活泼”﹑“喷薄欲出”的“新青年”。于是提倡教育改革,但未能如愿。
年春来到苏州甪直任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教员。第五高等小学校长吴宾若是叶圣陶的中学同学,同事中还有老同学王伯祥。他们志同道合,在时代的召唤下进行教育改革,自己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创办“生生农场”,举办园艺、劳作、文娱、远足等各种课外活动,全面培养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和才干。年7月,叶圣陶的夫人胡墨林应邀到五高女子部任教,叶圣陶就把家搬到甪直,过上了乡村生活。
叶圣陶与夫人胡墨林摄于甪直,年
甪直期间,叶圣陶在教育改革和新文学创作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业绩。年夏,叶圣陶应邀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由小学教员晋升为中学教员。应邀前来执教的还有朱自清、刘延陵、吴有训、周予同等所谓“八名新教员”,大家都有改革教育的热望。中国公学代理校长张东荪和中学部主任舒新城也支持他们改革,但遭到旧派势力的抵制,叶圣陶和朱自清等受到攻击,愤然辞职。朱自清回到他原来执教过的杭州浙江第一师范执教,一师也委托朱自清把叶圣陶请到一师讲国文。
年2月,叶圣陶应邀担任北京大学预科作文课讲师。因为北大欠薪,叶圣陶教了不到二个月回苏州了。这之后,叶圣陶应邀到上海神州女学﹑复旦大学执教。年由朱经农介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当编辑,完成了由职业教师到职业编辑身份的转换。
由初等小学﹑幼儿园教师,成了大学教师,叶圣陶用了十年。于此同时,叶圣陶还由一个文学青年跻身于新文学先驱者的行列,由一个文学爱好者成了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年加入了北京大学部分师生创办的“新潮社”。年1月参与发起成立了我最早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年3月,到上海和沈雁冰、郑振铎、沈泽民商讨创刊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文学旬刊》、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以及《小说月报》革新等重大议题,与沈雁冰、郑振铎一起成了文学研究会最坚强的核心。他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童话集《稻草人》,以及与朱自清﹑周作人等人的新诗合集《雪朝》,都是新文学初期很重要的成果﹔叶圣陶年3月至6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四十则《文艺谈》,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理论著作。
叶圣陶没有家庭背景,没有名家提携,没有高深的学历,也不是一举成名,像丁玲﹑张爱玲那样靠“处女作”﹑“成名作”一鸣惊人,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他的成功凭的是自己的努力,好学不倦,像一个“苦工”那样“苦”做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可以学习的典范。
2.敬畏和感恩之心
叶圣陶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诚实地面对自己,对工作始终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社会大众始终怀有“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这些谦虚而真诚的情感贯穿了叶圣陶长长的一生。
叶圣陶对联
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起点是实力和实学。叶圣陶不止一次地说过:当教师的倒出一杯水,得要准备一桶水;“编辑”,“至少也应是先驱者”。“编辑”面对的不仅仅是“幼稚”的“未成熟”学童,也面向“攻究科学的文学的乃至一切学问”的专家学者,面向“经商的做工的乃至营一切事业的”国民,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者都是富有经验的教育家和精通各种科学的学者”,“时代是刻刻趋新的,学问之海的容量是刻刻扩大的。要永久站在时代的前列,要探测深广的学海”,编纂出精美的书刊,奉献纯正的“精神食粮”,成为“追踪时代探测学海的引导者”。现实生活中有些编辑把出版工作说成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叶圣陶不这么看。他说当编辑是最愉悦的事,“新篇细校得先娱”,编辑从事的是“人类文明催生婆和接生婆”的工作。作家和学者们“十月怀胎”,编辑就是要“催生”和“接生”,把作家和学者们孕育的“作品”接受下来,精心包装,满心欢喜地送到读者手中,催促人类文明的积累和不断发展,这工作是很神圣的。
为了当好“教师”和“编辑”,叶圣陶博览群书,夯实学术根基。早在年9月,就请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好友顾颉刚帮他拟定《为学程序》。年9月29日日记:
接颉刚一书,为学程序业为定就,条分缕析,备举无遗。苟能铭其言于肺腑,行之十年,中国学术亦足谓得其大凡矣。兹录其自定为学方针,并以诏我者于下:一、四部不能偏废。二、经应尽治,正史治至《三国志》。三、小学之音韵形体训诂,分年肄之。四、集部不但重记忆涉览,故前后应不异书。五、文至南北朝而止,诗至唐代而止。六、目录学为研究学术系统之关键,必与平议并重。七、语录学案虽极委琐,然欲洞明学术之大体,亦应涉猎。颉刚为余定每日读书时间如下:上午,经(两小时),小学(一小时),下午,史(两小时),小学(一小时),夜,集(两小时),平议(半小时),目录学(半小时)。颉刚云:今定程序为四分,每分速治则一年,迟治则二载,中则岁半;不必存猛进之心,唯计日进,量力而读。毕业不妨复诵,圈点不妨重加,毋畏买书,毋畏参考,毋畏巨帙,毋畏新书而不加圈点,毋畏臆想而不登笔记。久而久之,自与神化。
《为学程序》共四个部分,对所学的“经”、“小学”、“史”、“子”、“集”、“平议”和“学案”,列有详细的书目,叶圣陶奉为“指南”,铭于肺腑,专心志学,“计日而进,量力而读”,“行之十年”,果真成了有深厚学养的学者。
与学习“经史子集”(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相呼应的是阅读新文学和“域外经典”。叶圣陶说他读中学的时候固定阅读的报刊有六七种,看到好的小说和诗歌就抄下来,反复揣摩(如苏曼殊的自传体小说《断鸿零雁记》等),说他写文言小说是受了外国文学的影响,他的教育理念也是外来的,尽管没有出国留学,但眼界是开阔的,对日本和苏俄文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