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别人相处是人的一生中最有回报的事情之一,同时也是最大的挑战之一。我们都知道,我们跟某些人的关系要比跟其他人的关系好,我们很快就能跟某些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但也可能一见某些人就烦。虽然我们可以选择跟谁交朋友,但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同事、邻居、家人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人。因此,能帮我们更好地跟他人相处的事情肯定是好事情。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而且我们跟他人的交流从不会停止。不过,有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自己跟他人的相处之道或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同样,有时候我们并不善于领会驱动他人行为的想法或感受的相关暗示,甚至会做出不恰当的反应。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两个方面加以改进,就能更好地跟他人相处,从而拥有更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要跟他人更好地相处,我们就要:
了解我们接触他人的方式,有能力管理自己带来的影响。
领会来自他人的暗示,调整我们的行为,从而做出建设性的回应。
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要体现出更高的情商,要更有自我意识,也要有对他人更好的认识。
通常来说,人们跟他人相处时的风格分为四种。了解这四种风格能让人获得自我意识、他人意识,在行事方面体现出更高的情商,从而能够跟他人更好地相处。
琳达·贝伦斯在美国研究并提出了四种交互模式:掌管团队走向、计划控制行动流程、联动影响他人和幕后行动。本书为这四种模式分别取了只有一个英语单词的名称:
1.倡导者(Mobilisers):推进带有结果的行动;一般来说,他们动作快,说话速度也快,性格直来直去、坚定不移。
2.领航者(Navigators):推进行动进程;一般来说,他们的言行都会经过深思熟虑,性格严谨而专注。
3.激励者(Energisers):推进参与度;一般来说,他们的言行充满活力,善于表达、积极参与。
4.合成者(Synthesisers):推进最佳结果;一般来说,他们的言行充满耐心,不装腔作势、平易近人。
在探讨基于这四种模式的风格之前,我们有必要花点儿时间回顾一下:
1.情商为何重要。
2.神经科学有关情商难以提高的一些发现。
了解这四种风格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跟他人相处。
/01
情商为何重要
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等人的研究表明,情商对于人们在生活中取得成功非常重要。本书旨在说明,要跟他人富有成效地共同生活或工作,人们既需要有智商也需要有情商。戈尔曼认为,情商意味着了解自己的情绪并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了解他人的情绪并能够与之联动。
戈尔曼是一位心理学家也是一位科学记者,其著作基于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保罗·艾克曼(PaulEkman)、沙洛维(Salovey)、迈耶(Mayer)等人的研究。
艾克曼注意到了所有人类文化公认的六种情绪——快乐、悲伤、恐惧、惊讶、愤怒及厌恶。
情商包括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即同理心——察觉他人情绪、自己能够体验同样的情绪或至少能够想象别人感受的能力。
同理心是一个对所有人类关系而言必不可少的基本特征。没有同理心,人们很难跟他人建立联结。(有证据表明,其他哺乳类动物也具有同理心,而且也会受情绪的影响。)对于任何跟他人共事的人,尤其是对于领导来说,同理心和情商非常重要,因为“如今的领导是一个非常具有情感性的角色”。阿特金斯工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乌维·克洛格(UweKrueger)将情商称为“领导的艺术”:情感使人真实,人们期待您表现出情感然后才会信任您。
情商不仅仅能够创造信任。神经科学家认为感受和思维“完全交织在一起”,(我们自身或他人的)情感为我们提供了决策不可或缺的信息。如果决策中缺少了情感,我们就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因此,情商并不只是一件“美好的事物”,它也是我们跟他人在一起工作或生活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任何情况下,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工作之外,情商和同理心都有助于我们跟他人好好相处。
/02
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
以高情商的方式行事有赖于了解并能够管理驱动我们自身行为的情绪。此外,还有赖于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能否读懂他人的情绪,并理解造成其情绪问题的可能原因。
不过,这事儿并不简单。神经科学家指出,我们对于周围世界的感知容易被歪曲或出错——我们的大脑不仅从我们周围的世界接收信息,而且还会主动创造信息。我们会进行填充、推导或假设,而这些都不在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范围之内。这种填充、推导或假设也适用于我们对他人的看法——我们也许能够正确解读他们的话语、语气和肢体语言,但我们也可能错得离谱。我们会把自己的解读加在他人的言行之上,进行歪曲之后看待他们的言行。
我们无法得知别人会做些什么。人们常常引用印第安人的一句格言:“没有经历过别人所经历的事情,就不要去评判一个人的过去。”这一格言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我们根据他人的行为对其想法、感受或动机做出假设,但这种假设很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过跟别人对话时自己的理解完全错误或不明就里的经历。同样,有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情绪,它们可能促使我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或者对他人造成怎样的影响。
神经科学家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有关外部世界的认识、对于各种事件的记忆、对于他人的感知,甚至我们的自我感知都可能被歪曲或出错。他们认为人类95%的大脑活动都是无意识活动。
/03
感官知觉和记忆中的问题
我们用五种感官从外部世界获取的东西取决于大脑创造该经历的过程。我们的大脑不只是记录经历,它们也会创造经历。因此,我们不能仅靠基本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或嗅觉来判断事情的真相。棋盘错觉(checkerboardillusion)和麦格克效应(McGurkeffect)都表明我们的视觉和听觉都可能被扭曲——您可以到网上看看。在这两种情况下,背景会影响我们根据感知得出的结论。同样,“百事悖论”也表明品牌可能扭曲人们的味觉。在双盲尝味测试中,人们更可能选择百事可乐而不是可口可乐,但一旦知道了品牌,人们就更可能会选择可口可乐。他们的味觉体验会受到包装或该品牌形象等无意识因素的影响。乔纳·伯杰(JonahBerger)认为,人们99.9%的选择都会受到自己意识不到的相关力量的影响。我们的很多决定都会在无意识之中受到社会影响的塑造。
记忆也会受到即时感官数据之外的因素的影响。在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Loftus)进行的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能够说服成人相信在他们孩提时代曾在某个购物中心走失。研究人员告诉他们一些有关该捏造事件的基本信息,然后问他们走失时的感受。大约25%的人宣称自己记得这件事,他们不仅能谈论自己当时的感受,一个星期之后再次被问及该事件的时候,很多人还会添上一些从未发生过、也从未被告知过的所谓事实的细节。人们会记得某个事件的大致情况但不会记得相关细节,时间久了就可能会添上一些并未发生过的细节,而且认为它们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他们的记忆是对某种想法或感受的记忆,而非对外部世界某个事件的记忆。即使嫌疑人指认也可能出错——有20%的可能,目击证人会把警方确认不可能犯下该罪行的人当作犯罪嫌疑人。
有大量感官数据不断向我们传递,但我们不可能顾及所有数据。我们会下意识地不断处理这些信息而我们对此毫无意识,这些数据绝大部分从来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人们相信,一次只能顾及周围数百万条数据当中的七条数据——我们的大脑有办法选择相关信息。有时候,情况的变化会让一些此前我们没有注意到的事情进入我们的意识。几年前,我想换辆车,看上了一款此前从未注意到的车子。突然之间,大街上好像到处都是我感兴趣的那款车子。这些车子一直都在那里,但我从未注意到它们。大部分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当我们有意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会注意到它而忽视其他的东西。
有时候我们的大脑会记录某件我们事后才会意识到的事件——如果该事件跟我们有关。有一次,我的钱包被人从我的手提包里偷走了,到家之后我才发现钱包被偷。不过,我马上就想起了此前发生的事情,也想起了扒手是谁,尽管当时我并未意识到这一盗窃事件。我们大部分人都可以举出类似的例子,由于事后其他事情让某件事情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才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04
感知他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例子表明,我们通过五种感官获得的知觉、对于事件的记忆都可能被扭曲,而我们的大脑活动都是无意识的。如果我们对于棋盘或可乐等简单物体的知觉都有可能不准确,那么,请您再想想我们对于他人的知觉当中发生扭曲或出错的概率要高多少,因为它们还带有语言和行为的复杂性。
神经科学家认为,我们对于他人的知觉大多都发生在下意识之中。我们会自动根据长相、语气和肢体语言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我们的推断可能对也可能不对。由于这种推断是下意识的,我们基本上不可能厘清头绪。此外,当我们感到威胁时,下意识会接管一切,大脑中更为原始的部分会产生或战或逃的反应。史蒂夫·彼得斯(StevePeters)将这种本能反应称为“心里的黑猩猩”——这只黑猩猩会在我们的意识决定采用一种更有情商的反应之前开始行动。
当我们跟他人交流时,我们不仅会注意他们说的内容,而且也会注意他们说话的方式、面部表情以及语气。人们往往会错误地引用艾尔弗雷德·麦拉宾(AlfredMehrabian)的研究。不过,事实上,他对于情绪交流的研究表明:当对方所使用的言语跟语气或面部表情存在矛盾时,我们会更注意、更相信语气或面部表情传达的信息而不是言语本身传达的信息。请注意,该研究专门研究的是情绪交流,而并非其他各种形式的交流。
面部和眼睛特别重要,因为我们的面部表情往往会透露我们对事件的本能反应。看电影时,我们会对荧幕上的事件做出情感或本能的反应。这种反应会呈现在我们的面部表情之中,尽管我们并未跟任何人进行交流——它的发生不受意识的控制。当我们跟他人谈话时,我们的大脑会注意对方表情中细微的肌肉变化,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发送或接收我们的情绪的突出方式。我们会下意识地映射出这种表情,结果,我们的大脑会体验并识别我们同事此时的情绪。
这会造成一种相当可怕的后果,即那些面部注射过肉毒素的人不太能够活动他们的面部肌肉,因而也不太能体验或理解跟自己进行互动的人的情绪。
有几个众所周知的例子,表明表情和姿势会对人们对事件的解读产生影响。研究人员对年尼克松与肯尼迪之间总统竞选辩论时视觉印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电视辩论过程中,尼克松看上去脸色苍白、憔悴、汗流满面,而肯尼迪看上去则皮肤黝黑而健康。从广播上听这场辩论的人认为尼克松的辩论更为有效,而在电视上看这场辩论的人则认为肯尼迪表现得更好。
事实证明,语气对于人们对讲话者能力的推论具有影响。在某项采用计算机授课的实验中,有些计算机使用女性的声音,有些计算机则使用男性的声音。如果话题是爱或两性关系,学生们会认为,关于这一话题使用女性声音的计算机比使用男性声音的计算机懂得更高深的知识。如果使用中性声音,学生们会觉得两种计算机能力相当。学生们觉得有魄力的男性声音要比有魄力的女性声音更为“可爱”,即便两者讲的话并无二致。
当我们观察他人时,我们的大脑似乎并不只是记录相关观察结果,而是会创造观察结果。我们的大脑会进行填充,提供并非直接来自原始感官的信息。我们会基于对对方的面部表情、语气、肢体语言乃至其他自己意识不到的因素的感知来做出推论。这种推论或对或错,往往我们只能猜测他人的想法或感受。结果,我们对他人的印象或判断可能不太准确。我们可能会受到无关特质或表面特征的影响,导致做出错误的决定。
我们对他人的判断往往出于猜测或假设而非确凿的证据,这可能让我们做出非常糟糕的决定。年,跟希特勒会面之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尽管我在他脸上能看到冷酷无情,但他给我的印象是他是一个一旦做出承诺就值得信任的人。”
有关求职面试的研究表明,一旦求职者走进门,我们就会对他们做出判断。尽管我们会给他们公平地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我们往往发现最初的印象会从中作梗。尽管存在这些证据,但我们往往对自己判断他人的能力非常自信——无论是有关他们的能力、是否诚实或我们是否喜欢他们。
/05
了解自我过程中的问题
虽然我们可能同意理解他人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大部分人仍然相信自己很了解自己。不过,有相当多的神经科学证据能够表明我们远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了解自我。米尔格伦实验(在实验中,参加者认为自己正在对他人进行电击,有些电击非常强烈,甚至可以杀死对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部分人相信我们可以不听从权威人士有关执行电击的指令,然而该实验的证据表明大部分人会服从这些指令。
规划谬误是另一个能说明人们对自己无知的例子。尽管相关经历说明我们总是会低估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但我们仍然会继续低估所需的时间。这一点基本同样适用于英吉利海峡隧道、苏格兰议会大厦、伦敦奥运场馆等大型建设工程以及清理车库、开挖花园、整理相册等个人活动。
有一项实验特别能说明我们无法完全了解自己的想法。在该实验中,参与者看到两张照片之后被要求选择一张自己觉得更吸引人的照片。两张照片被移开后,研究人员会拿其中一张照片给参与者看,并让他们解释为什么会选择那张照片。有时候给他们看的就是他们选的那张,有时候给他们看的并不是他们选的那张。然而,大部分人都是直接解释为什么选择此时看到的照片,即使那张并非他们当初选的那张。“往往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者为什么喜欢那些事情。我们的偏好充满了容易被背景或社会影响所左右的无意识偏见。”
/06
了解交往风格有何帮助
我们知道自己对于周围世界和他人的看法可能不正确,对他人的解读容易发生扭曲或出错。我们常常误解他人,而我们的反应又会造成进一步的误解、困惑甚至冲突。同样,我们知道我们的大脑中有很多无意识的活动,甚至我们对于自己动机和行为的理解可能也非常有限。因此,了解这些风格有什么作用呢?
了解这些风格有助于我们解读自己及他人的行为,并为我们提供一种用高情商的方式行事的指导。重要的是,这种知识能够将内部和外部世界、内在和外部动机连接起来。它有助于我们跟自我关联、管理驱动我们行为的情绪,解读他人的能量并理解驱动他们行为的原因。它有助于我们用比猜测更好的东西进行填充,这样我们就能转变自己的交流方式和能量,以便跟他人进行更好地联动。
您天生的风格就像一个支点,您可以围绕该支点改变自己的能量和交流方式、调整自己的待人之道,从而以高情商的方式行事,打造更好的人际关系。
跟智商一样,某些人天生具有高情商,不过人们也可以后天发展出高情商的行为和态度。情商是“管理个人性格的实践”——人们做过的事情而非已经拥有的东西。了解这些交往风格为人们在当下如何体现出高情商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见解,因而您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撰稿人:向昊瑾
责任编辑:坚喜斌
审核人:胡嘉兴
《学会相处:突破人际关系困境的人格心理学》
作者:凯瑟琳·斯托塔特(CatherineStothart)
本书是一本有关如何调整自身行为以便跟他人成功地相处并使所有人都获得满意结果的实用指南。在本书中,您会了解到四种不同的性格风格,弄清楚自己言行的内在动机以及如何管理自己对他人的影响。您还能学到如何更精准地读懂他人的行为、弄明白是什么在驱动他们的行为以及如何调整自己的言行,从而理解他们、跟他们和谐相处。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