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等三部门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及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教育移动应用所提供的内容不得有消极信息、不良信息,不得出现游戏链接和广告等;不得提供和传播惰化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拍照搜题”等功能。
这两年来,由于疫情防控因素影响,很多孩子长期在家上网课,学习类app也不断涌现,成为孩子们平时学习的重要助手。而与此同时,一些学习类app存在的诸如诱导广告、涉黄涉暴等问题,让很多家长感到不安。
为揭露学习类app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探讨整治之道,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下载的自习软件,成了孩子交友聊天的工具;学习类app中被插入大量广告,不仅大大降低了使用体验,还有一些涉黄涉暴的内容;推送的“免费领取×××”活动等有诱导未成年人充值之嫌……连日来,不少家长就学习类app问题向《法治日报》记者吐槽。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改善学习类app乱象,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细化相关规定,同时让行业知晓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性,去除商业化、娱乐化的氛围。
学习app里聊天忙
聊天室内乌烟瘴气
河北沧州的吴女士抱怨说,上小学的儿子借着学习的名头下载了一款线上自习app,用得不亦乐乎,一段时间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她查找原因发现,孩子根本不是用app学习,而是聊天,“我体验了下这款app,虽然有学习功能,但更像一款休闲娱乐app,聊天室里更是乌烟瘴气”。
按照吴女士指引,记者下载这款app打开看到,里面确实有不少“娱乐性”功能:自习区按照不同学段分布,可以设计自己的形象、装饰模拟教室、上留言墙等。除了自习区,该app还有活动区和睡眠区,在活动区聊天室,用户可以畅所欲言。
记者随机进入一间名为“k歌房”的聊天室,房间里4个人聊得热火朝天,一名网名叫“水生烟”的男生提出了谈恋爱的想法,随后借着“真心话大冒险”环节向另一名女生表白。在另一个5人聊天室中,一名叫“南音”的男生正在发言,脏话连篇,并催促在场的其他人和他一同自残。
北京初中生“萌萌”告诉记者,这种骂战在该app的留言墙上更多。记者来到留言墙看到,不少人在此公开对骂,言语十分恶毒;还有很多人在上面留下“交友找我、优质男友/女友”等信息。在“萌萌”提供给记者的一张app截图上,上面一页十几条私信全是想添加她为好友的陌生人。
“萌萌”说,她的一些同学上了学习类app,只是在自习室里打个卡,便跑到聊天区和留言墙等处“网络冲浪”。
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看来,对于学习类app,特别是使用人群为未成年群体时,平台方应当提供与此相符的管理服务,不应当用技术中立原则进行抗辩,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原则,避免监管不力导致功能被滥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说,一些学习类app的制作者并非教育专业出身,制作的app有很强的商业性与娱乐性,这不利于儿童的学习成长,需要包括平台方在内的社会各方负起责任,共同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
环环相扣诱导消费
商业风气亟待整治
诱导消费一直是学习类app饱受诟病的问题之一。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许多消费者称自己在学习类app上被“免费领取课程”“一元抢课”等宣传语吸引,点击报名后,发现是无休止的推销。
记者下载了一款学习辅导app,注册成为一名“六年级学生”。在浏览“直播课”栏目时,跳出“一元速抢”六年级高效复习特训课程包的广告,上面标注着“限量”两字,点击进入后还有抢购结束倒计时的提醒。
就在记者准备退出广告页面,按下返回键时却跳出一则提示:“恭喜你,获得免费资料包,0元立享知识点清单和同步练习题”,点击免费领取后界面跳转到小程序,弹出一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