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什么年龄就应该做什么事,你都这么大了还不结婚,到时候老了谁来伺候你?医院,床边都没有人陪伴,你不会觉得自己很孤单吗?
这可能是当代大多数年轻人都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被父母催婚。
中国父母的催婚可谓是五花八门,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到“道德绑架”、“以死相逼”,只要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人生大事,父母就像是了却了一桩心愿一般。
现在每次跟朋友聚餐,都逃不开一个话题——爸妈有没有给你安排相亲?有没有逼你结婚?似乎催婚在国内才是最为普遍的一件事,在国外时,几乎没有朋友跟你探讨这个问题,甚至他们都不知道有催婚这回事。
之前我在美国留学,寄宿的家庭是一个四口之家。家里的妈妈是一个全职主妇,但她并没有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她自己的生活已经非常丰富了,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所以根本没有太多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家里的老大是个男孩,已经28岁了,按照中国的传统,这个年龄已经到了结婚生子的年纪。若是孩子还没领女朋友回家,父母肯定着急了。但是妈妈却一点都不担心自己家的孩子讨不到老婆一样,也没有催着他出去交朋友、谈恋爱。
妈妈每天要忙着学烘焙,还要去上语言课学汉语,还要学习弹钢琴。上完课后,回家还得买菜做饭,照顾三个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忙完这一切几乎就到了要休息的时候了,哪有时间去思考儿子今天有没有出去交新的朋友,有没有谈恋爱?
而且国外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孩子到了18岁之后,父母基本就不会再管孩子的生活,给孩子提供生活费了,除了有一些报考医学专业或者其他专业需要继续深造的人之外。基本只要孩子有了独立能力,父母就会让他们搬出去。
住家妈妈的儿子早在十八岁那年就已经独自搬出去居住了,只有周末的时候才会回一趟家,看看爸爸妈妈。有时候回家,还因为妈妈跟朋友出去玩儿了,连面都见不上。
一个根本见不着自己孩子的妈妈,又怎么会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整天跟在耳边催促结婚呢?
可能很多人会想,妈妈不催爸爸应该会催吧?作为男性来说,在催婚方面的概率就更低了。住家爸爸是一个相对内敛的人,但他的兴趣爱好也特别广泛。闲暇时间,不是约朋友一起去钓鱼,就是组织几个朋友一起去野餐、打冰球。
父母自己的生活过得如此精彩,他们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精彩。至于他们什么时候结婚,完全可以凭孩子的意愿,哪怕他们不结婚,似乎对他们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这个方面归根结底来说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掌控能力,因为西方国家的年轻人成年之后普遍都搬离了父母家,开始独自居住。用一句传统的中国话来说就是,成年的孩子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父母手中都握不住这根线,又怎么可能掌控孩子的人生呢?
而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可以说是全世界空前的,哪怕孩子已经30岁了,无论是结婚还是没结婚,父母都更希望孩子和自己住在一起。
现在国内有多少年轻人,虽然已经参加工作了,但是因为没有成家,依旧和父母住在一起。是因为天天跟父母住在一起,想要脱离父母的管制根本不可能。下班回到家,吃饭要和父母坐在一起。没有话题可聊的时候,可不就得提一提结婚的事吗?
特别是家里其他亲戚朋友的孩子都结婚了、有孩子了,唯独你没有结婚生孩子,父母就会感觉很没有面子,只能把这种压力施加到你的身上。
只有你完成了结婚这件人生大事,实现了传宗接代的任务,父母才会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放下了。以后出去跟亲戚朋友见面,也会倍感轻松。
父母敢对孩子进行催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在经济上给予了孩子太多的支持,使得孩子不得不在婚姻上作出退让。
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买房子时,父母掏出了半生积蓄,给子女付了首付,买下了他们人生中第一套房子。看到孩子没什么积蓄,每个月还贷压力特别大,父母又会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去帮孩子还房贷。
身边的人都买了汽车,只有你没有汽车,可是手里又没有积蓄。向父母提出要买车的想法,父母二话不说,又拿出了十几万帮你实现了买车的梦想。
虽然不是每个父母都拥有很强的经济能力,但只要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会尽全力给予子女经济上的援助,特别是车、房这些大件,父母从来不会吝啬。
正是因为父母在经济上给予了成年子女太多的支持,导致他们在经济上占据了主导,所以在生活方面父母也想占据主导。而孩子因为接受了父母的馈赠,只能做出一些让步。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叛逆的孩子,虽然拿了父母的,但并不想任父母“摆布”。
国外的父母不会催孩子结婚,一方面是因为父母的思想比较开明,另一方面是因为各国的文化教育不同。在国外,从小学就已经开始有爱情的萌芽了,甚至上初中谈恋爱都不算是早恋。
但是在国内,这种观念就完全不一样了。上高中,与异性有亲密接触,老师就会把家长叫到学校里说,你们家孩子不好好学习,天天就想着谈恋爱,这以后怎么能考上大学?很多父母担心孩子早恋,影响学习,就开始棒打鸳鸯,将爱情的萌芽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等大学毕业了,父母觉得可以谈男女朋友了,又开始盯着孩子的私生活不放。见他总是跟同性朋友在一起,又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取向有问题,为什么没有异性朋友?催婚又被提上了日程。
年轻的时候“棒打鸳鸯”,等到长大了又开始催着人家结婚。孩子也是有叛逆心理的,我想谈恋爱的时候你不让谈,现在又想催着我结婚,凭什么听你的?现在我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了,我要按照自己的规划去走,你越是让我结婚我越不想结婚,因此就引发了家庭矛盾。
可是反抗有成功也有失败,我的表姐就是一个反抗失败的例子。曾经她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女强人,结果就因为父母的催婚最终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
表姐上学时学习成绩特别好,毕业后就进了一家国企工作,但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身边也很少有人给他介绍异性的朋友,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名“大龄剩女”,30岁了还没有把自己嫁掉。
姑姑姑夫都是非常传统的老思想,在他们看来,女孩子就应该早点儿结婚,然后生个孩子在家相夫教子。纵然表姐有着不错的事业,他们也不觉得她是成功的,只有结了婚生了孩子才算成功。
因为老两口经常催婚,表姐索性在外面租了房子独自居住,只有周末的时候回一趟家。每次回家表姐都把东西放下之后,跟老两口嘘寒问暖几句就走了。表姐经常不在家,姑姑也没有办法向表姐施压,就想了一个办法。
姑姑开始装病,让姑父给表姐打电话,说她晚上睡不着,心塞喘不上气,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因为表姐,当妈的担心孩子嫁不出去,整天操心孩子还不领情。
表姐担心姑姑的身体,就听从了家里的安排去相亲了,一个月内相了20次亲,匆匆忙忙找了一个感觉差不多的人就结婚了。原本以为结婚后父母就能消停一些,可是人生大事才完成了一半,父母又怎会消停。
刚结婚没两个月,父母又开始催着他们生孩子,一听说没有生孩子的计划,又拿出了之前的套路。表姐被他们逼得心力交瘁,只能教生孩子的事情提上了日程。原本正在上升期的表姐,因为结婚生孩子错失了升职的机会,现在一直在家带孩子。
以前表姐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是看到她因为被父母催婚变成了“老妈子”,也只能扼腕叹息了。
我时常在想,难道国内真的没有那种尊重子女的选择,不会催婚的父母吗?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真的太少见了,好像只有在看电视的时候才能遇到这样的父母。
当然也不是说生活中完全没有这样的父母,只是这样的父母实在太稀少了,少到让人感觉这种父母就像“圣人”一般。
这样的父母可以说是完全尊重子女的选择,只要是他们选择的人生父母,哪怕砸锅卖铁也要支持孩子。他们想去外地上大学,父母就把孩子送到外地,哪怕自己想念孩子,也会把这种思念压在心里,不会让这种牵挂成为阻碍孩子飞翔的绊脚石。
能够遇到这样的父母,真的可以说是三生有幸了。但往往大部分人遇到的,都是比较传统的父母。
父母催婚看似是在催促孩子成长,其实父母催的是“命”。
因为父母的催婚让很多人产生了恐婚的心理,根据中国青年报早年间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61.7%的人都曾经出现过恐婚的倾向。
而根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体育健康发展中心发布的一份《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有近八成的人被父母逼婚过,其中25岁到35岁的年轻人压力最大,这个年龄段的人被逼婚率达到了86%。
以前总觉得80后的人被逼婚的压力会更大,但是现在90后也已经步入了30岁的门槛儿,没有结婚的人也开始感受到了父母逼婚的压力。特别是女性,27岁以上的单身女性就已经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剩女”。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被父母催婚的概率更高。
中国父母逼婚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不仅适龄青年会被催婚,很多未达到法定婚龄的人也开始被父母逼婚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相亲类的节目,00后的孩子都已经开始上节目相亲了,而我们这些90后、95后还在碌碌无为,突然感觉父母的催婚是有原因的了。
中国式父母的催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经济问题导致的社会结构而造成的,也是因为传统思想影响形成的一种控制欲。
中国有句老话叫“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很多人把这种深远理解为了“结婚生子”,但其实“计深远”的意义远不止于这一层。孩子的理想、梦想也是”计深远“中的一环,但是这些却被父母用狭隘的婚姻给掩盖了。
这句话如果放到国外,可能就是帮助孩子实现事业上的发展以及孩子自己的梦想。
想要对抗父母的催婚有办法吗?当然有,而且这个方法很简单,实现经济独立,在生活上与父母完全分开,让他们无话可说。
叶海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有自己的事业,经济上完全独立。虽然没有结婚,但是也通过自己的方式生了两个可爱的孩子,也实现了父母想要孩子有下一代的想法。
总而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催婚在国内如此普遍还是国内的经济结构造成的。当代年轻人想要不被催婚,只能努力在经济上摆脱父母的给予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