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喜欢那些同样喜欢我们的人”。人们在选择人际交往对象时,那些喜欢自己的人一般都会成为首要考虑的人选。其实,这是人际吸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效应--交换对等定律。
通常来说,人们彼此间的交往都需要遵循对等律,也就是一种对等的结合。事实证明,对等的交往才会有稳定的基础,不对等的交往就有不平衡的因素。所以,人们一般都在满足“对等”的范围内选择交往的对象。
人们都希望自己所交的朋友是一个不错的人,就算不比自己强,也应该与自己相差不远。人们希望自己所交的朋友能够帮助自己,最起码能够支持自己。在结交朋友的时候,每一个人内心都有这样的渴望,如果对方不能满足自己这种内心的需要,那么彼此的交往就很难继续下去,因而人人都在寻找有对等条件的交往对象。
但是,现实往往很难实现人们的这种愿望,因为要让彼此的情感完全处于对等状态是非常困难的。毕竟在生活中,“郎才女貌”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更何况人们在交友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较高期望,大家都希望得到更好的朋友,因为这样对自己的帮助会更大、更明显,结交有身份的朋友,最起码可以给自己“长脸”。很显然,现实中要满足这样的心理需要是不太可能的。于是,人们的内心则把对等效应“变相使用”,成为一种“等值交换”。譬如,有些人无论在文化、学历上还是身份上都很一般,只因为长得英俊或漂亮,就可以结交到身份显耀的朋友。其实,这也是一种对等。
一个人其他条件一般,但相貌特别出众,也可能被评出高分。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美貌是一种稀缺资源,它不像学历、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相貌是先天决定的,是没办法的事。这种先天的优势往往能够弥补一些后天的缺失。就好像做房地产生意,好地段是稀缺资源,边远地区的房子盖得再好,可能都不及好地段卖得好。在交往过程中,这种先天的优势就可以与文化、学历、气质、身份等具有对等的价值,因而有优势,彼此的交往就能够维持住。
相反,如果先天条件不足,人们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提升自己以达到对等定律的要求,结交到好朋友。
尽管在人际吸引过程中对等律普遍存在,但是也有特殊对等的现象。有些人能够超值发挥,突破一般对等律,获得长久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就好像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并不一定要擅长所有的体育项目,如果一个人所具备的特质属于稀缺资源,那么只需要一条就足够吸引他人了。
有位男士很优秀,可他的妻子从哪方面看都很平常,两人的条件相差很大,但他们一直不离不弃。尽管从表面上看,妻子和丈夫一点都不般配,可是人们都可以体会到丈夫对妻子的爱。后来,人们了解到两个人的过去,才知道了他们幸福的原因。
原来妻子与丈夫曾经共患难过,不仅如此,她一直悉心呵护丈夫,这种理解和呵护是丈夫在其他女人那里根本得不到的。他的妻子还特别善于理家,承担着照顾孩子、赡养父母的责任,在安排衣食住行等方面给了丈夫不可或缺的安全感。这些特殊的要素是外人一时难以了解也不容易看清的。事实上,两个人的稳定关系就来自于这种特殊对等。
关于对等律,婚姻如此,人际交往更是如此。
身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想与一个特别成功的人交朋友,本来论条件可能对等不上他,但是,假如能找到他的特殊需要,发挥对他的特殊作用,然后超值发挥,也可能取得成功。无论如何,都需要让自己的某一特殊资源可以触动到对方。
首先,人们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无论是学历、成就、气质、金钱,还是自己的等级和品位,都应该是可以提高的特殊资源,只有善于提高自己,才可能让朋友关系更长久。
其次,不要看不起境况不佳的朋友。因为这样不仅会让你失去朋友,还会失去特殊的稀缺资源,对自己交际圈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保持联络使人脉四季开花朋友之间从相识、相知到相处都需要细心的呵护,其中相处是持续时间最长、最需要用心经营的阶段。朋友之间的相处,实际上是心灵之间不同形式的交流和碰撞,这种心灵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是最需要智慧和技巧的。不论是什么样的智慧和技巧,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朋友之间要始终保持联系。没有了联系,即使再深厚的友谊也可能变得越来越淡;没有了联系,两颗心灵之间可能会彼此疏远;没有了联系,曾经无话不谈的朋友可能变得形同陌路。因此,保持联系能够使友谊之树常青,能够使你的人脉无限广阔。
刘备曾在读私塾时,由于人讲义气、又聪明,因此成了同学中的老大。在几年中,他经常帮助其他同学,与他们的关系相处得都非常的好。后来大家都长大了,也都走向了各自的道路,刘备也与昔日的好同学、好玩伴各奔东西了。
虽然说大家彼此都分开了,但是刘备却很注重经常与同学保持联系。其中有一位叫石全的人,是刘备读书时最要好的同学。石全在读完书后,由于老母亲健在,于是,便回家继续供奉老母亲,以尽儿子的孝道。石全为了维持母亲和他的生计不得不打柴和卖字画。而刘备不嫌昔日同窗的清贫,经常邀请石全到他家做客,共同探讨当时天下形势。像这样融洽的聚会一直保持了若干年,这也致使刘备与石全的关系不断地加强,情同手足。
后来,刘备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宏伟目标,就带领一支队伍参加了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初时,刘备的军事实力还十分小,不得不依附其他人,在一次交战中,寡不敌众,刘备所带的军队被全部歼灭,他自己也受了重伤,后来被石全救助并把他藏了起来,才躲过敌人的追杀,由此逃过了一劫。
可见,同学关系有时在紧要的关头能帮上大忙,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你,为你排忧解难。但是,一定要记住一点:这中间的益处是来自于你平时自己的努力,如果你在与同学分开之后并没有经常性的相聚,那么好的关系又从何谈起,从中受益则更是一纸空文而已。所以,只要你报有诚心,报有真情,用你的真诚来维持分开之后的同学关系,你的人际关系面就会更加的广泛,路也会越走越宽。
有些人认为建立关系就是四处搜集名片,然后分别打电话向对方求一份工作。事实上,建立人际关系并不等同于求职,求职仅仅是其中一个目的而已。关系的建立是个持续的过程,或许他们无法立即介绍工作给你,但是只要保持联络就会有机会。
第一次接触以后要记得利用电话或是电子邮件表达自己的感谢,也可以写一张感谢卡给对方。感谢的同时要让对方了解你会持续保持联络。后续联系的目的主要是让对方了解你的最新状况并获得最新的信息。如果你真的重视建立关系,你就会随时随地找寻机会,而不是在特定时刻或是紧急的时候才想到。重要的是建立长久的互惠关系,而不应是为了特定的目的建立临时关系。
袁军是某财经媒体的主编,已经工作很多年了,自然拥有了财经记者圈,而且在圈里的知名度也非常高,在一些人的印象中,袁军是一个主意多的热心人。于是,他经常被电视台相关节目请去做节目策划。时间久了,在节目策划圈也有了一定的名气,成了电视策划圈的成员。但袁军认为仅仅有这两个关系网显然是不够的,作为一名主编,还要有一个领域对工作有一定帮助,那就是出版社了。袁军和出版界并不是很熟悉,他便分析了自己的优势:熟悉财经领域,能出相关选题;拥有媒体资源,能为图书做市场推广。于是,袁军通过朋友介绍、采访,主动结识了出版界知名人士,并利用自己的优势与他们合作:参与策划图书选题,通过各种途径为图书做推广,还时常写个书评、推荐短文等等。除了业务上的联系,袁军每逢节假日都会邀请几位一起坐坐,或者登门拜访,或者电话联系,或者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渐渐地,袁军与朋友们的关系越来越好,找他合作的出版社越来越多,袁军认识的出版圈朋友显然也是越来越多。
人际交往中,要想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一定要多保持联系,人常说“亲戚在于走动,朋友在于沟通”。很好地说明了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秘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多加联系就是让朋友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生活状况,从而拉近朋友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感情。因此,在朋友交往中,要想获得知心的朋友,就要更多的跟朋友保持联系,友情会在不断沟通和交流中变得炽烈。
圣经上说:“忠诚的朋友是无价之宝。”忠诚的朋友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但要想得到朋友的忠诚,你就要敞开心扉,对朋友坦诚以待,这样才能换来朋友真挚的尊敬。
忠诚的朋友完全承认你的自主权,从不干涉你的所作所为。他只会带给你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来自忠诚的友谊。
有这样一则动人的故事:崔明的一个朋友坐了牢。他的这位朋友既不是行凶抢劫犯,又不是强奸杀人犯,更不是纵火犯,只不过是因为经营投资无意中触犯了法律。崔明当时不知道自己的朋友进了监狱,当他打电话到对方的办公室得知此事以后,便在星期六清晨,开车跑了60多公里路去探望他。到那儿以后,由于探监的亲属太多而未能看到朋友。第二个星期六清晨,他又去了一次,可是这次监狱方面要求他办通行证。第三次虽然又遇到别的障碍,但他还是想方设法要见到这位朋友,却没想到他的朋友因为感到羞愧,不愿见他。崔明并没有放弃,还是一如既往地去探视这位朋友终于有一天朋友答应与他会面了。朋友获释后,两人继续保持着友好关系。当这位朋友谈到自己在监狱的经历时,他只是静静地听着,不提问,不做任何评价。这个朋友与他在一起觉得很安全。
世间再没有可以与古希腊民间传说中的达蒙和皮斯亚斯之间真诚的友情相比的了。当时皮斯亚斯由于反抗君主被判死罪,达蒙用生命做担保,使他能回家料理私事及与家人告别。但是,执行死刑的日子快到了,这时皮斯亚斯还没有回来。君主嘲笑皮斯亚斯的忠诚,说达蒙是个傻子,把友情看得过重,白白为朋友洒热血。君主还说如果达蒙能真正了解人的本性,他会明白现在皮斯亚斯早已逃之夭夭了。执行死刑的那一天,正当达蒙被押上刑场时,皮斯亚斯赶了回来,他十分激动地冲上前去,上气不接下气地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两个朋友亲切地互相问候,做了最后的告别,场面非常动人。君主被他们的真挚友谊深深感动了,并且宽恕了皮斯亚斯,并带着羡慕的口吻说:“为获得这种友情,我甘愿献出我的王国。”
现实生活中那种愿为自己贡献生命的朋友少之又少,不过人们也不愿让朋友去经受这种考验。友情只要彼此真诚就可以了。
如果你对他人忠诚,那么你就找到了一位忠诚的朋友。然而,不是每个朋友都能成为这种“宝石”。所以,你的手中一定要有一块试金石。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就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因为他们的价值观相近,所以才聚得起来。即《易经》中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以性情耿直的就和投机取巧的人合不来,喜欢酒色财气的人也绝对不会跟自律甚严的人成为好友。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交友情况,大概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性情了。
没有真诚便没有真正的友谊,如果你希望朋友对自己推心置腹,那么就不要以自己的圆滑和虚伪作为条件,去换取朋友的友情。忘掉传统给你的隔阂,伸出你的双手,你就会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