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枫然
《无声告白》是由80后华裔作家伍绮诗创作的。作者是香港移民的第二代后裔,从小就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父母均为科学家。
在出版《无声告白》之前,伍绮诗已经写作多年,而《无声告白》是她耗时六年才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
本书曾力压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等99位文坛名家、以及大牌畅销书作家,横扫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最佳图书、Buzzfeed最佳虚构类图书等多个奖项。
这本书反映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隐患,相信家长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在育儿、以及与家庭成员亲密关系的相处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中得到警醒,并有意识地去修正错误、改善矛盾,建立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
01
孩子不是去替你实现未尽梦想的工具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有意无意都会习惯性地犯一个错误,就是爱把自己小时候某个无法实现的愿望和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去学这学那,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自己小时候想要成为的那一类人。
《无声告白》里的玛丽琳和詹姆斯夫妇就是这样的人。
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便是:“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随后整个故事就开始围绕着“她是怎样死的?”这一话题来展开。
随着故事的层层深入,作者渐渐为我们揭开了真相的面纱。
莉迪娅是美国人玛丽琳和香港华裔詹姆斯所生的第二个孩子。因为她是他们家三个孩子中唯一遗传了母亲蓝眼睛的人,这在当时种族歧视盛行的美国,是一个可能有机会溶入到美国的主流社会中去的很重要的特征,因此,詹姆斯夫妇对她寄予了厚望。
莉迪娅的母亲玛丽琳出生于美国的一个普通家庭。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为她设计了一条自认为理想的终极人生轨迹:丈夫、孩子、房子。
可玛丽琳生性却是一个不甘平庸、期望与众不同的女人,她不稀罕母亲为她设计的标配生活,她梦想成为一名医生,于是她努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
就在她离梦想越来越近的时候,却在大四时因为爱上了历史课的实习老师詹姆斯,和他发生关系并意外怀孕。无奈之下,她只好嫁人生子,做起了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
可她不甘心就这样平庸地过一生,总想着有朝一日能有机会重返校园完成学业,以便重拾自己当医生的梦想。
在生下第二个孩子不久后,她的母亲去世了。在整理遗物时,玛丽琳发现了一本陪伴了母亲一生的烹饪书。
她觉得母亲的一生过得平淡无奇,一辈子都在为如何“留住男人的胃”而努力,最终还是落了个孤独终老的下场。
她很怕重蹈母亲的覆辙,发誓决不要像母亲那样悲凉凄婉地过一生。她下决心重返校园,继续完成大四的课程,然后再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医生梦。
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情况下,玛丽琳抛下丈夫和两个孩子离家出走了,回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里。
正当一切都按着她的既定计划在顺利进行之时,老天又跟她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无奈之下,她再度放下梦想,回归家庭。
可玛丽琳的这次离家出走,在二女儿莉迪娅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童年阴影,她因此形成了“讨好型人格”,这也是后来悲剧发生的一个关键症结所在。
在母亲回家之前,玛丽琳就在心里暗暗发誓:只要母亲能回到他们身边,她就会尽力去替母亲实现她的每一个梦想、每一个期望,只求母亲不再离家出走、撇下他们。
而圆梦无望的玛丽琳,回到家后,也感觉到一个结了婚的女人要想重新回到学校读书考试,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她开始把自己圆梦计划强加在三个孩子中,唯一跟她一样拥有着蓝眼睛,长相漂亮又乖巧懂事的莉迪娅身上。
从此,莉迪娅的“噩梦”也开始上演了。母亲玛丽琳不管她愿不愿意、接不接受,都会逼着她去学习很多母亲认为将来对成为医生有用的课程。
而莉迪娅的父亲詹姆斯是一个中国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在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美国人中间,显得是那么地格格不入,常常是遭到歧视和嘲笑的对象,他的才华和他的外貌相比起来,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为此他苦恼极了,也因此感到非常的自卑,他很渴望自己能溶入到美国的主流社会中去。
最终,他和妻子玛丽琳一样,也把他心中这股强烈的想要改变命运的希望,一并寄托到他那个长着一双蓝眼睛的莉迪娅身上。他觉得莉迪娅那么的漂亮,在白人堆里,肯定会是个受欢迎的姑娘,也能很快容易溶入到那个圈子里去。
于是,詹姆斯开始把自己想要“合群”、“要受欢迎”、“要溶入主流社会”的理念强加给莉迪娅,想把她打造成自己理想中的美国上流社会的人,以弥补自己这些年来在白人社会里受到歧视的心里阴影。
可怜的莉迪娅,被迫承载着母亲不甘平凡、父亲想要溶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梦想,就这样被动无奈地承受着命运强加给她的一切。父母都以爱的名义绑架了她,而她却为了维持一个完整的家而不敢反抗,默默地承受着父母为她安排的一切,她被这“爱的重量”压得喘不过气来,直到最后被压垮。
02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很多家长都自信地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从小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自己怎么可能不了解他们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书中的玛丽琳在自己“医生梦”彻底破灭回到家后,就开始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生活的重心,都投入到二女儿莉迪娅的成长中来。
从五岁起,莉迪娅每天都要做算术题,晚上睡觉时,还要听妈妈给她读书、讲课。
而莉迪娅因为害怕母亲再次抛下他们离家出走,所以在面对母亲的所有安排和要求时,她不但从不抱怨,而且为了讨妈妈欢心,她还经常唯心地表现出自己很乐意多学点东西的愿望。
由于莉迪娅从不反抗,母亲认为她的一切安排都理所当然的。所以当她想让莉迪娅学什么新课程时,为了表示“民主”,她每次都会在向莉迪娅表明自己的意图后,再象征性地试探着加一句:“只要你愿意。”
她知道结果总是在她的预料之中的,莉迪娅从来都不会让她失望,每次都会乖顺地点头答应,这已成为她们之间不可更改的习惯和默契。
莉迪娅总是尽力去完成母亲为她选择的每一门课程,并且都想办法取得很好的成绩。她的完美表现,让玛丽琳变本加厉地认为:女儿是天才,她完全有能力学习更难的课程。
于是在莉迪娅十年级的时候,玛丽琳就给她报了十一年级的物理课程。她理所当然地认为,她那个优秀的全能女儿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玛丽琳关心的永远只是莉迪娅的学习成绩,而对她自作主张为女儿安排的每一门课程,女儿学习起来是否力不从心?她却从来没有想过。
随着年龄的增长、课程难度的加深,莉迪娅在面对母亲为她所做的一切安排时,依然不敢与母亲沟通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实际困难。她一如既往并信誓旦旦地想要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好成绩来讨好母亲。
可当她的物理成绩一次次下滑,直至不及格的时候,她才感到力不从心,仿佛立在心中的一幢高楼突然间就坍塌了,压得她透不过气来。
与此同时,父亲詹姆斯为了能够让莉迪娅替他去实现溶入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梦想,也在不停地为莉迪娅灌输让她多交朋友的思想。
他为莉迪娅买来各种社交方面的书籍、漂亮的连衣裙、给她报舞蹈班,甚至还接受了情人的建议,给莉迪娅买了漂亮的心形项链作为她16岁的生日礼物。
可莉迪娅生性孤僻,根本就不爱交朋友。在现实生活中,她甚至连一个朋友都没有,父亲的这一期望也让她感觉到不堪其累。
而更让她感到绝望的是:父亲竟然出轨了。
就在莉迪娅过16岁生日的那天,父亲带着情人一起去学校接她放学,他们在车上的亲密举动,让莉迪娅察觉出父亲出轨的事实。
这让她感到恐慌甚至绝望。她想起小时候母亲离家出走的行为,让她饱受了家庭残缺的阴影,因此这些年来,她不得不努力地讨好父母,目的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去维护一个完整、稳定的家。
可是现在父亲出轨了,这意味着她心中唯一的希望有可能会变成泡影,她的心理底线彻底崩盘了。
03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这本书的封面上,赫然地写着一行字,传达着作者想让读者明白的一个真理: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是啊,谁不想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谁愿意受制于人呢?
莉迪娅的哥哥内斯则与她不同,在成长过程中,他是被父母忽视的孩子。小时候他曾经很恨莉迪娅夺走了父母全部的爱,因此,有一次他跟莉迪娅在湖边玩耍时,他因心理失衡,愤怒地将莉迪娅推入湖水中。
可就在莉迪娅消失在湖面上的那一刹那,内斯突然想到:如果莉迪娅死了,父母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266.html